Phone: Email:

医药行业报告

2024-10-12 15:55:22 50

第1篇 【关键词】逆向物流 医药行业 问题 措施 一、逆向物流的定义 一个完整的供应链除了正向物流外,还有逆向物流。对“逆向物流”(Reverse Logistics)较早的描述是由美国学者Lambert和Stock在1981年提出。而后,在1992年,Stock给美国物流管理协会(CLM)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逆向物流是一种包含了产品退回、物品再生、废弃处理等流程的物流活动。在此基础上。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其进行了规范性描述,即“逆向物流通常用于描述再生、废品处置、危险材料管理、具有更广泛的视角,涵盖所有的资源节约、再生、替换、材料再利用和废弃物处理等物流活动。 二、医药行业逆向物流概述 1.医药行业逆向物流的定义 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所谓“药品的逆向物流”,是指药品在物流过程中,由于药品的物流错误、商业退回、而失去了明显的使用价值,但这些药品还存在再利用的潜在实用价值,药品企业为这部分药品设计一个逆向物流的系统,使其具有再利用价值的药品循环利用的活动。 2.医药行业逆向物流的必要性 在当今资源紧缺的竞争环境下,医药行业逆向物流的出现,将使得该行业从根本上节约成本、提高顾客满意度,更重要的是,避免由于药品事故的发生,危害人民群众的安全。 三、医药行业逆向物流中存在的问题及障碍 1.我国药品逆向物流的现状 药品逆向物流主要包括退货逆向物流与回收逆向物流。药品的退货逆向物流主要包括:1政府行政部门要求停止销售的医药相关产品;2.顾客投诉:出现药品质量问题、如外观、色泽、口味等与正常药品有差异或者药品局部变质,药品超过有效期、说明书不规范等;3.配送中心或门店退回:药品配送运输过程中出现差错导致的货品短缺等;4.厂商主动要求撤回;如出现药品质量问题、更换包装或市场策略等5.商业退回:主要是药品经营公司因药品滞销积压。 2.我国医药行业逆向物流中存在的问题及障碍 (1)政府对医药行业逆向物流系统的管制与激励力度不足 政府是对逆向性物流采取有效控制的主体,政府制定的宏观政策是逆向物流顺畅进行的有效保证。2007年12月,国家颁布实施了《药品召回管理办法》,可以说,这无疑是完善我国药品市场管理制度的重要举措,对药品实施监控管理有很好的规范作用,在尽量减少药品的安全隐患和对消费者的损害的同时,还能够有效维护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的利益。但是,截至到目前,还没有相关法律规范公民处理家庭过期药品的行为。 (2)医药行业逆向物流系统的不完善 近几年来,很多企业都纷纷致力于药品正向物流系统的建立,投人了大量的资金,也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同时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但对逆向物流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大部分药品企业都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逆向物流系统,其中起关键作用的生产信息系统和运营管理系统尚不完善。有时候造成了退货和回收困难及混乱的局面,在药品退回到企业或回收后,如不能很好的对其进行管理,就会给企业造成较大的损失。企业整个药品逆向物流系统不能得以有效的运行,亦难以达到挖掘新的利润源、增强客户满意度及提升企业形象等目的。 四、发展医药行业逆向物流的建议及对策 1.政府部门加强管制,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 虽然,逆向物流的概念引人我国较晚,但还是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相继颁布了《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实施细则》以及《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分类管理方法(试行)》等一系列配套法规,监督和指导药品经营企业的管理。 2.加强对药品逆向物流系统的建立与管理 (1)从企业的外部考虑,设置专门的逆向物流回收中心是节约型逆向物流的最佳选择。处理过程标准化,既可以节约处理时间和成本,又可以汇集企业信息,有利于产业发展。 (2)企业的内部着手,首先,加强企业逆向物流信息系统建设。 准确、及时的信息有利于帮助管理者分析、处理逆向物流过程中的问题。其次,加强对逆向物流网络的规划。合理的网络规划过程中要以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节约成本为目的,防止二次污染。最后,加强对逆向物流系统的结点管理,减少不必要的运输过程,加强库存管理。 3.从源头提高产品的回收活性,加强对过期药品回收的管控 在生产这一环节中就要致力于绿色设计、绿色加工、绿色生产和绿色包装,在制造环节中进行深度挖掘,强化逆物流化管理。同时,鼓励强化定点回收制度,开展定点回收过期药品制度,有利于民众自觉参与回收工作。首先可以缓解药监部门大范围回收过期药品的压力。其次,也使企业可以借助回收过期药品的契机,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 4.药品企业采用逆向物流外包模式 目前,UPS、联邦快递等目前均开展了逆向物流业务,如果医药生产企业将医药逆向物流外包给具有资质的并且是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那么将有利于企业集中精力在核心业务上,从而增强企业的战略竟争优势。由于外包服务的专业化运作,又将为药品企业提供更高的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第2篇 2月医药并购的总体形势 2005年2月发生医药并购事件5起,略低于1月份水平,涉及金额也从一月份的12.74亿元下降到了4.34亿元。 纵观二月份医药行业的并购事件,健康元无疑占据了舞台的中心――先是在与东盛对丽珠集团控制权的争夺战中大获全胜,而后“零元收购”下属子公司海滨制药和健康食品控制的太太药业,进行内部整合。健康元近期的举动颇有深意,使得年前一度在业内盛传的“医药行业并购规模触顶”的说法再次开始流行。而丽珠股权争夺战的另一方西安东盛宣布5年内停止所有并购活动,也具有一定代表性,显示出少数企业在大规模并购后进行内部整合的战略转变。此外,随着医药流通行业和特许经营业的全面放开,一向被国内企业高度重视的外资进入问题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现阶段医药并购的主要影响因素 企业整合成为重点,并购势头有所减弱 2月的医药并购事件,无论并购次数还是规模都有所下降。经过2004年如火如荼的医药并购,一些企业开始把重点放在内部整合上。企业整合是并购成功的关键,频繁并购之后若不进行整合,则企业整体可能出现各种隐患,最终还有可能导致并购失败。 这些隐患的表现之一,就是年前某些并购频繁的企业出现资金链问题,尤其是一些民营企业。因其资金实力不及国有企业雄厚,频繁收购使得现金资产减少,负债率升高,融资又主要靠银行借款,在银行加息之后,资金供应出现困难。所以不得不勒紧裤带,放慢并购步伐。 政府对医药行业的重组、整合,使其仍在并购中起重要的主导作用 我国医药企业数量多、规模小、行业集中度低,政府意欲改变这种局面,使我国的医药行业在面对跨国医药企业时,更具竞争力。而中央及地方各级国资委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此外,在一月份的月度监测报告中总结的几项并购影响因素,仍然继续影响着中国医药行业的并购行为,如医药行业的高盈利性和高增长性、各项医药认证制度提高了行业进入壁垒。 2月医药并购的特别启示与预测 2月医药并购市场呈现三大特点: 整体相对平稳,并无重大并购事件出现 与以往各月相比,由于春节假期原因本月医药并购市场相对平静,仅出现一起并购事件及几起重要的股权变更事件。 太太系2月异常活跃 继上月减持丽珠集团B股10000000股,占丽珠集团已发行总股本的3.2678%后,本月健康元药业集团再度减持丽珠集团B股;收购深圳市太太医药贸易有限公司。在节后平稳的医药市场中健康元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成为最为活跃的公司。 医药企业国有股权转让频繁 医药企业国有股权转让频繁,并有继续发展的趋势。并购重组仍是我国医药企业发展的大趋势,可以预见的是,由于04年及节前并购市场活跃,而节后各厂家普遍处于调整阶段,医药并购市场在近期可能处于低谷状态。 2月医药并购事件汇总 2月医药并购事件相对较少,由于春节假期影响,节后医药并购市场较为平稳,未出现较大的并购及有重大影响的股权变更事件。主要并购及重要股权转让事件如表1所示。 2月医药并购的重大事件研究 (一)健康元如愿获得丽珠集团实际控制权 2月5日,健康元公告称,公司与西安东盛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东盛集团”)于2005年2月4日签订协议,受让东盛集团所持有的丽珠集团约3891.75万股社会法人股,占丽珠集团已发行总股本的12.72%;同日,东盛集团完成股权质押登记手续。本次股权转让交易完成之后,健康元合计持有、控制丽珠集团股份近9179.76万股,占丽珠集团已发行总股本的29.99%。至此,这场围绕丽珠股权展开的收购战终于降下帷幕:健康元通过减持流通B股、受让东盛持有的丽珠股权,不仅成功的避开全面要约收购,更如愿取得了丽珠集团的最终控制权。 一个是实际控制人,一个是名义上第一大股东,健康元和西安东盛在围绕丽珠集团控制权的争夺中一直是剑拔弩张。但长期的僵持状况不仅对健康元和东盛不利,同时也将丽珠集团置于“不知老板是谁”的尴尬境地。曾有业内人士表示,若健康元和东盛任意一方退出,对方则是最可能的下家。2月19日,健康元控股子公司天诚实业和海滨公司相继开始减持丽珠B股(200513.SZ),但这一行动的真正意图并不是要主动出局,而是为今后的法人股受让打好前站,以免触及全面要约收购30%的门槛。经过半个多月之后,终于于2月4日成功收购东盛集团所持股份。 此次丽珠股权争夺战的胜利对健康元而言意义重大。丽珠集团主营业务集中在医药产品的生产、营销及科研领域,产品涉及化学药品、生化药品、生物工程药品、化学合成原料药、抗生素、微生态制剂、中成药、诊断试剂、生物活性材料等各个领域的上百个品种。丽珠集团总股本3亿股左右,历年财务数据也都很有说服力,其多年形成的完善的处方药销售系统和广泛的产品体系对健康元而言更是有着极强的吸引力。 对这样一个资产质量良好的公司,相信任何一个收购方都会感到满意,健康元全力争取丽珠集团控制权更身层次的原因在于,保健药品整顿对健康元构成极大的生存压力,虽然早在上市之初健康元就制定了向制药业转移的公司战略,但一直缺少一个行业转移的通道,而丽珠集团无疑是产业转移的较好通道。 (二)东盛5年内停止所有并购 丽珠集团控制权争夺战已告一段落,但围绕这场战役的话题却远远没有结束。议论的焦点在于另一个主角――西安东盛集团。向来在资本市场长袖善舞的东盛集团,近来一反常态,不仅突然将争夺已久的丽珠集团12.72%的股权拱手相让,更有高层表示将在5年时间内停止所有并购活动。尽管东盛集团的官方消息称停止并购的决定主要反映了其战略重点的转变,但已有分析人士指出,频频大规模并购引起的资金吃紧才是让东盛集团调整战略的最主要原因。 1996年12月,东盛兼并国有企业厂,进入高科技制药领域。1999年,东盛集团通过买壳上市,更名为东盛科技。通过资产并购成为以生物制药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接着收购了我国惟一的品生产企业――青海制药集团,获得在这个领域的垄断优势。2000年11月,东盛科技收购江苏启东盖天力制药股份公司,并向西、向东,与国内一些知名的医药企业强强联合,形成了以东盛科技、东盛医药有限责任公司、东盛济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东盛科技启东盖天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青海制药集团等企业为核心的高科技医药企业群体,收购丽珠集团则是东盛进入南方市场最好的目标。 丽珠的资产是极为优质的,但东盛需要的并不仅仅是资产,还有进入市场的通道。东盛集团不愿满足于长期持有丽珠股权,而将实际控制权拱手让给健康元――收益仅仅来自公司分红,这并不符合东盛的风格,更不是东盛的初衷。而如果继续坚持,随之而来的2005年丽珠10配6的大比例配股,将进一步稀释股权收益。此外,去年聘请到前哈药集团主帅刘存周后,东盛战胜华润集团、华源集团、中国医药工业公司和上海复星实业集团等对手,获得云南白药实际控制方云南医药集团(下称“云药集团”)重组权,又为其开辟南方市场提供了一把利器。 但是,重组云药集团也让东盛承担极大压力。先是出资4亿元牵头与中国医药集团组建了“中国医药工业有限公司”,以获取国资背景;而后又在收购云药集团时,付出了大笔资金:2003年云药集团的账面市值是6.4亿元,但东盛集团实际为了此收购却付出了9.4亿元的资金。不仅如此,此次收购的条件也相当苛刻。 根据协议,东盛几年内不仅需要帮助云药集团实现年销售额120亿元、净利润34亿元的远大目标,还面临公司总部搬迁、资产抵押、药证转让以及研发投入的限制。更重要的是,如果完不成协议的预期销售额目标,东盛集团方面还将面临出局的危险。一面是扩张的步子迈得意气风发,一面是资金调度捉襟见肘。面对现实,东盛无奈地做出了战略调整的选择。 (三)广药集团增持白云山A 2月18日,白云山A(000522)公告,宣布中国证监会已批准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关于豁免对其进行要约收购义务的申请。自此,广药集团对白云山制药的重组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根据2004年5月22日广州白云山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关于公司股权变动的提示性公告,白云山A(000522)的第一大股东广药集团从其第二大股东广州白云山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手中受让5700万股(占总股本的15.23%)上市公司国有法人股权。股权过户之后,广药集团持有的白云山A的股比从29.09%一举上升至44.32%。由于这次收购属于重组行为,广药集团随后向中国证监会上报了《豁免要约收购申请报告》。 广药集团用4000万元换得5700万股,折合每股仅0.7元,相对白云山A目前1.73元的每股净资产和5元左右的流通股价,显然合算至极。重组之后的广药集团坐拥两家上市公司,白云山A主营为西药,而广州药业为中药。白云山A在医药商业和化学原料药两方面的优势经过精心整合之后,必将为广药集团带来新的竞争优势。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显示了广药集团资源优势重组的成功。 (四) 健康元吸收太太医药贸易公司 第3篇 摘 要:通过对医药行业现状的分析不难发现,改革开放并没有造就一个强大的药品流通业,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市场化过程中缺乏现代流通理论的指导,政府没有有意识地推动一个完整、高效医药行业供应链的形成;而没有形成完整、高效医药行业供应链的直接原因在于企业没有进行从药品批发商到药品商和配送商角色定位的转变。本文将探讨促进这一转变的现实意义与实践途径,并试图构建一个新型的医药行业供应链系统的电子商务解决方案与物流配送方案。 关键词: 行业供应链 医药商品流通 电子商务 物流配送 1.引言 我国的医药行业脱胎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药品按国家计划生产,统购统销,价格上实行国家统一控制、分级管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医药行业逐渐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特别是药品生产领域向外资开放,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然而药品流通行业一直没有对外资开放,出现了大量经营分散、市场竞争能力差的批发企业,使我国药品流通领域呈现出“市场分散、地方割据、企业规模小、流通秩序乱、整体竞争能力弱”的基本特点。在我国承诺向外资开放药品分销业即将到来,弱小的药品流通企业即将与在资金、管理和技术上占优势的国外流通巨头进行面对面竞争的时候,重构我国医药行业供应链系统,大力发展医药物流与医药电子商务,已成为我国药品流通行业改革的当务之急。 2.我国医药行业供应链现状分析 考察我国医药行业从生产到消费的整个过程(见图1),不难发现其供应链有如下两个基本特点: (1)流通环节和交易层次多、交易渠道复杂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药品流通环节多,交易层次多是非常明显的。药品从出厂到最终消费者手里,在国外成熟市场一般为2~3个,在我国往往有6~7个环节。仅批发环节一般就有地区总经销、市级批发商和县级批发商,此外,厂家往往要设立办事处,与各级批发商及医院或零售药店打交道。通常,各级批发商和厂家办事处都可直接对医院和零售药店进行销售,因此,药品在流通环节上的去向多样,往往难以监控。 (35% 办 事 处 生 产 领 域(35%) 消费者 (100%) 调 拨、批 发(50%) 零售(15%) 流 通 领 域(65%) 图1 我国医药行业供应链现状示意图 (2)信息不对称、物流效率低,批发环节所占成本比重过大 过多的交易环节和复杂的交易渠道使交易信息不对称、不透明,流动无序,必然导致在流通过程中效率和效益的损失,直接表现为流通环节在药品价格构成中所占比重高达65%,其中批发环节占50%。批发环节成本高,必然导致销售成本上升,从而迫使药品趋向虚高定价,使药品价格居高不下。需要指出的是,批发环节成本高除上述原因外,我国药品价格独特的“逆向调节”机制是另外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医药商品作为特殊商品的消费特性及医院作为强势买方的市场特性,在我国医疗机构特有的“以药养医”利益机制的趋动下,形成了药品价格独特的“逆向调节”机制,即药品的价格越高,医院获利越多,医生的回扣越多,反过来导致企业产品定价越高。 我国医药行业供应链所表现出的这些特点与我国医药市场发育不完善,市场体系不健全,政府调控不力,市场流通秩序混乱密切相关。在我国医药流通领域,流通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市场分散、效益低下的局面还没有根本的改观。据中国医药商业协会统计,我国有医药批发企业16000家,几乎与医院的数量相当,平均每个企业的年销售额为1000万元,年销售额超5000万元的企业不到5%,名列前10位批发企业销售额合计占市场总额的20%。2002年销售额最大的中国医药集团公司和上海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也只有120亿元和70亿元。而市场规模比中国大10倍的美国全国只有5家一级批发商,其中美国医药商业三强——Amerisource Bergen,Cardinal Health和Mckesson就占全美96%的市场份额。零售市场则由RiteAid 、Walgreen和CVS三家公司垄断,市场份额在60%以上。数量众多、经营分散企业的出现,必然导致无序竞争和过度竞争,使企业的效益低下。目前,全国医药商业企业平均流通费用率为12.56%,销售利润率为0.6%,而美国的流通费用率为3%,销售利润率为2.4%。以上这些数字的反差,显示出我国医药流通企业在流通组织规模化、营销对象全国化、流通技术和设备科学化、经营行为规范化等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巨大差距。 3.中国医药行业供应链的重构与药品流通体制改革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医药流通体制改革成为我国“三项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特别是我国将于2004年对外资开放药品分销市场,对我国民族医药产业和药品流通行业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正如国家经贸委指出的那样:没有分销的外资企业仅是一个生产车间,而分销一旦开放,竞争的天平可能出现更大的倾斜。为了深化医药流通体制改革,建立现代化的医药流通体制,迎接外资的挑战,原国家经贸委在《我国医药行业“十五”规划》中提出用5年的时间,“培育5至10个面向国内外市场、多元化经营,年销售额达到50亿元以上的特大型医药流通企业集团;建立40个左右面向国内市场或国内区域性市场、年销售额达到20亿以上的大型医药流通企业集团。这些企业的销售额达到医药行业销售额的70%以上。建立10个在国内外知名的医药零售连锁企业,每个企业拥有分店达到1000个以上;建立一批区域性医药零售连锁企业,每个企业拥有分店达到100个左右。” 推进医药流通体制改革,就是要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重新构建一个新型的药品流通模式(见图2),做大做强医药产业。为此,在制度层面上首先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坚决推行GSP认证制度,取缔非法的医药市场,强化对整个行业和市场的监督管理;其次要建立新型的医疗机构采购制度,进一步推行以药品、医用耗材和医疗器械集中招标采购为主要内容的新型采购制度和新型交易方式实行,并在实践中加以完善和提高。在技术层面上要推动以信息网络技术为主要手段的医药电子商务在全行业的应用,推动现有批发企业向商和配送商转变。 区域配送中心 地区配送商 区域结算中心 医药电子商务平台 消费者 物流 信息流 资金流 图2 新型药品流通模式示意图 这一新型医药商品流通模式的主要内容是:供应商与分销商通过医药电子商务平台直接进行网上价格撮合;成交信息直接传递到区域配送中心,通过地区配送商进行配送;分销商通过区域结算中心直接与供应商进行结算,并支付医药电子商务提供商和配送商相应的费用。此外,区域配送中心有一套相对独立的配送信息系统与供应商和分销商相连。在这一模式中,医药电子商务平台(虚拟的医药电子商务市场)与交易各方相连,是医药行业的交易中心和信息中心,居于核心位置。这一虚拟的医药电子交易市场通过与真实的物流配送系统和区域结算系统相互协调的运作,实现医药商品的高效流通。归纳起来,这一新型交易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交易方式电子化 通过医药电子商务系统的虚拟,医疗机构和零售商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地与药品生产企业直接进行交易,商流变得公开、透明,批发环节将不复存在,因而减少了中间环节,直接降低了交易成本。 (2)交易手段信息化 改变原有信息采集和流动的低效和无序状态,采用信息化交易手段,充分发挥网络信息完整性和及时性的特点,使信息流变得有序、透明,从而大大降低收集和处理医药商品信息的时间和成本。 (3)物流系统扁平化 将原来多层、分散、杂乱的批发商经过科学整合,改造成以中心企业为极点,覆盖整个区域的配送网络,彻底改变原有物流系统混乱无序、效率低下的状况,使之成为一个设施完善、技术先进、层次简单、运作高效的物流系统。 (4)采购形式多样化 既可以进行独立的分散采购,又可以进行集中的联合采购,兼顾个性化需求和降低成本的要求。由于可以进行实时采购,因此可以缩短采购和储存周期,减少库存,既满足临床需要,又尽可能减少了市场风险,增加经济效益。 (5)政府监管现代化 政府采用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手段,对医药市场进行全程监控,彻底改变政府监管手段严重滞后,不适应市场发展的状况,各种市场监管信息公开、透明,市场准入机制严格、规范,使医药商品的质量和临床用药安全有可靠的保证。 在这一新的药品流通模式下,将形成新的医药行业供应链系统(见图3)。这一新的医药供应链系统将原料企业、生产企业、配送企业和分销企业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多层的中间批发环节将消失;医药批发企业将失去传统流通职能,向药品商和配送商转变;交易渠道单一;所有交易过程将公开化,信息透明,政府将有能力对交易全过程进行监管。因此,这一新的医药供应链系统将使药品流通环节成本大大降低,可从60%降至25%,从而极大地减轻消费者的医药负担。 4.我国医药行业供应链的重构与电子商务的应用 在我国新型医药行业供应链系统中,电子商务系统和物流系统是相互依存的两大子系统,二者缺一不可,共同支撑起了现代医药行业供应链系统的运行。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美、日等国就已广泛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替代手工订单处理流程,通过传统的EDI、便携式订单处理系统和互联网生成的订单占订单总数的90%,电子商务成为主流模式。这些国家的医药企业致力于推动医疗机构药品采购活动的信息化。如强生公司年信息化建设投资达到10亿美元以上。在美国,药品经销企业为医疗机构和其他分销机构提供各种信息系统,包括订单系统、库存管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合同管理系统及处方调剂系统等,以降低供应链成本。美国佛罗斯特——沙利文市场调查公司的研究报告指出,美国每年花费在医药供应上的830亿美元中,有230亿美元是纯粹的流通费用,如果采用电子商务,在不降低美国人医疗保健水平的基础上,至少能够节约110亿美元。 (35% 生 产 领 域(35%) 消费者 (60%) 调 拨、批 发(10%) 零售(15%) 流 通 领 域(25%) 医药电子商务平台 物流 信息流 图3 新型的医药行业供应链系统示意图 电子商务在我国医药行业的应用,缘起于国家从2000开始推行的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政策的拉动。由于药品品种规格繁多,工作量大,程序复杂,为了高标准地完成招标采购任务,既满足医疗机构临床用药需求,又保证操作程序的公平合理,电子商务自然而然被引进了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当中。目前,医药电子商务正借着国家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契机,在全国范围内正逐步发展成为一种新的交易方式。 我国的医药电子商务以B2B模式为主,它占了整个医药电子商务交易的绝大部分份额。在我国的医药电子商务领域,以海虹企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的“海虹医药电子商务系统”最具代表性。目前,“海虹医药电子商务系统”在全国28个省推广应用,全国市场占有率第一,已累计网上成交60多亿元。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海虹医药电子商务系统”就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见图4),目前已发展到全面进行网上采购的电子交易场阶段,即医疗机构可以全面上网采购,药品生产企业、批发企业可以全面上网销售,政府主管部门可以全面上网监管,从而初步实现了我国药品流通方式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正在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向国际惯例靠拢。 海虹医药电子商务系统V3.0是能够为整个医药卫生行业的买方和卖方提供电子交易场所服务的第三方独立系统,由数据准备、成交撮合、订单处理、结算服务、会员制管理、交易监管六大子系统构成[2](见图5)。该系统不具有传统实体药品市场的物理形态,但却能够提供实体药品市场的交易服务功能,代表了现代药品流通发展的方向。其主要特点是: (1)同行政机关和药品交易各方不存在隶属关系和利益关系,是独立的第三方公共平台系统; (2)利用会员服务体系进行企业及其产品信息的数字化,实现数据准备与成交撮合的分离,因而可实现无纸化的商务过程; (3)药品生产企业在委托企业进行配送服务的基础上,可以直接进行投标报价,从而可以建立网上经销体系,以减少中间环节,规范流通渠道,推动现代物流配送体系的建立; (4)可以在集中、联合、分散的情况下,为用户提供公开招标、邀请招标、公开竞价、邀请竞价、询价、浏览等多种采购方式,方便了医疗机构的采购; (5)采用客户端、浏览器和电话、传真等多种方式进行订单采集,全面支持采购订单电子化; (6)为政府主管部门提供电子交易监管服务 总之,电子商务被引入医药行业后,将形成一个虚拟的医药电子交易市场,这一虚拟的医药电子交易市场将整合商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成为整个医药行业的交易中心和信息中心,其信息资源可在行业内共享,从而为我国医药行业供应链系统的重建与医药物流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招投标系统 l 网上招标 l 两种成交方式 买方采购系统 • 全面上网采购 • 四种成交方式 • 半无纸化的商务过程 电子交易场系统 l 独立的第三方系统 l 六大子系统同时运行 l 六种成交方式任意选择 l 全程无纸化的商务过程 l 多种方式确保订单执行 l 政府全程的监管服务 l V3.0系统 (2003年) V2.0系统 (2002年) V1.0系统 (2001年) 图4 我国医药电子商务系统功能演进示意图 5.我国医药行业供应链的重构与药品配送制发展 重建我国新型的医药行业供应链系统,就是要全面整合商流、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实现“四流”在系统内的有序流动、协调运转。从理论上讲,实现物流配送系统与医药电子商务平台的整合,就能够实现四流合一。 政府监管 销售合同目录 采购计划 采购单 销售订单 采购入库记录 采购应付细目 销售应收细目 制定采购计划 发送采购计划 订单分发 订单配送响应 订单到货管理 销售应收管理 采购应付管理 药品采购结算 交易保 障服务 交易统 计分析 交易分 析管理 采购结算服务 销售结算服务 资金划拨管理 退货换货管理 全国数据中心 地区数据中心 交易数据中心 数据加工 数据采集 数据 数据 数据加工 数据加工 数据采集 权威数据 及监管 政府监管 政府监管 数据采集 数据采集 数据采集 数据 药品采购目录 自主采购目录//集中采购目录 集中采购目录 药品生产企业和经营企业 医疗机构及药品零售企业 政 府 相 关 部 门 公开招标 邀请招标 公开竞价 邀请竞价 询价采购 直接采购 成交合同 政府监管 采购中介服务 药品采购中介组织 平 台 服 务 机 构 卖方开户银行 买方开户银行 第4篇 发展地位 竞争情报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于美国,很快被许多国家认可接受。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末引进了竞争情报概念,但直到网络普及的近期才被企业所广泛接受。目前许多大型企业如宝钢、海尔集团、一汽集团、网通公司等都将竞争情报纳入企业决策支持系统。国外著名制药企业对竞争情报非常重视,世界许多著名的医药企业都设有竞争情报系统,如默克公司、葛兰素卫康公司、阿斯特拉公司等都设有专职部门,其竞争情报部门也都是竞争情报从业者协会SCIP的积极促进实施者,有多人还担任过SCIP的主席。企业内部设有专门的医药情报机构,负责对药品从研制、生产到销售等诸多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调研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以保证企业在新产品研制、市场开发中能够借鉴他人经验,把握国内外同类药物研制的进展状况,使自己的研究尽可能走在同类研究的前列,避免重复投资或者发生专利侵权行为。同时,对竞争对手的科研、生产、经营、管理状况进行估量与分析,并据此制定出本企业的竞争策略。除了研究竞争对手外,同时还要对企业外部的竞争环境如产业政策、产业上下游资源进行分析。外部的竞争情报工作与内部知识管理结合起来,充分整合自身的信息资源,为制订企业战略服务(见图1)。 竞争情报方法和相关工具是企业应对竞争的强有力的武器,竞争情报可以帮助企业进行正确决策,降低投资风险,所以有人把竞争情报系统(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CI)比喻为企业反应的神经。在财富500强企业中,据统计有72%的企业在产品研发和市场竞争中都采用竞争情报的分析方法来应对竞争对手,监测竞争环境,对风险做出预警分析,帮助企业制定正确的战略决策。据《竞争战略》与《竞争优势》一书的作者迈克尔.波特教授统计,美国企业经营利润中约有35%是由竞争情报工作创造的。 医药企业竞争情报部门一般设置在企业赢得核心优势的部门,如研发部门或者营销部门。从技术竞争情报而言,除基础性研究外,一般药品的研发信息不会以文献的形式公布,而是以其他所谓的灰色文献形式。因此除了医药基础文献和某些研发药物进度的商业数据库,专利研究对于医药竞争至关重要,专利药的保护代表着重磅炸弹的诞生,而到了保护期则意味着特权的消失,因此医药企业对于竞争产品进行专利的跟踪,从研发期的新药筛选、临床试验直到通过审批,对新药的成分、剂型、给药方式进行分析。该系列专利研究将能够帮助了解竞争对手的核心技术,从而制定自己的研发策略,最大限度减低资金投入的风险,提高研发的成功机率,或者采取与相关公司进行研发联合,避免两虎相争俱伤的局面发生。 获取渠道 市场竞争情报的获取渠道则比较广泛,在对公开和半公开报道进行系统收集和动态监测的同时,利用广泛的人际网络获取信息,有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经常使用的竞争情报资源(见表1)。 表1:竞争情报源 A.公开的信息源 B、非公开的信息源 (1)医药报刊和专业杂志; (2)医药行业协会出版物; (3)医药行业研究报告; (4)各政府部门对外公开的档案; (5)政府出版物; (6)专利或文献数据库与互联网; (7)企业名录; (8)产品宣传资料; (9)公开的各种调查报告; (10)各种招聘广告; (11)企业内部员工; (12)经销商; (13)供货商; (14)行业会议; (15)行业主管部门; (16)展览展销会; (17)企业客户; (18)竞争对手; (19)反求工程; (20)调查咨询公司; 定期对竞争情报进行分析,制定竞争情报简报(见表2)档案,能够更好地了解竞争对手,尽早识别市场机会和威胁,洞察竞争态势,从而有利于企业的竞争战略制定,在竞争中获得和保持优势地位。另外,在获取竞争情报的同时,也要注意不能违反竞争情报者的道德。同时也要制定本公司的反竞争情报策略,减轻竞争风险。 在SCIP2001年营销竞争情报年会上,默克公司战略部副主席克利福德先生,(前SCIP的主席,同时负责CI部的管理。)介绍了默克公司的一个案例。默克公司曾经花30个月的时间收集竞争对手的新产品相关情报,制定公司的应对策略,在这次产品竞争中有预见的处于领先地位。他们采取的方法有: 通过参与会议与公开信息收集竞争对手产品信息与临床实验数据 建立竞争对手预期产品档案的假设标记 确定对于竞争对手监测最有价值的资源 设想竞争对手最可能使用的销售策略 将上述策略转换为销售目标 将上述销售目标在消费者中进行市场调查 第5篇 央视在2016年末放出大招,连续曝光药品、器械和耗材的回扣黑幕,引发医药行业巨幅震荡。 医生情绪冲天,怨气宣泄为:合法收入太低,体制因素作孽,为了养家糊口,吃回扣实属无奈。当然,医界理性的自省之声亦顺势勃兴:无论环境和体制因素为何,送回扣、吃回扣均属非法的商业贿赂行为;无论如何,吃回扣的医生遭到查处,咎由自取,没有任何辩解的空间。 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无论何种行业,中国从来都不缺乏浩然正气,医界也不例外。然而,作为一位深受回扣泛滥毒瘤之害的普通患者,作为一位观察国家改革大业的吃瓜群众,也作为一位研究政府行为的专业学者,我的职责是通过观察和分析,希望能为读者在重重雾霾之中辨析一些不大容易察觉的因素,尤其是体制因素。 我在自己都数不清的新旧媒体文章和学术论文中,将以药养医、药价虚高和回扣泛滥的主要体制因素(注意:并非唯一),归结为政府对医疗服务和药品购销的价格管制。 价格管制是世界各国政府几千年来最喜欢采取的管控措施之一,因为其貌似短平快,能快速回应民众的诉求,甚至平息民众的怨气。但几千年的人类历史早已证明,价格管制无异于饮鸩止渴,管制失灵比比皆是。 中国政府对医药行业几十年来实施了一道又一道管制,却始终无法遏制药价虚高的毒瘤。不仅如此,这些管制措施宛若七伤拳,表面上看刚猛无比,但实则伤人又伤己,不仅扭曲了医院和医生,而且毁了管制者的公信力,甚至一些管制者还跌入了管制措施自设的腐败大陷阱。 既然如此,正确的改革之道不是用新的管制措施来弥补旧的管制失灵,而是应该摈弃这些毁人不倦的管制措施,代之以政府购买。政府通过医保机构对医药服务实施集团型的市场化购买,即建立契约化的新制度,再辅之以公立医院去行政化,尽管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但却有极大的可能治愈以药养医、药价虚高和回扣泛滥的痼疾。 以上所述的细节,恕笔者在此文中不再赘述。本文仅关注医生在医药行业大变革时代的境遇。 阳光高收入:从单位人转型为社会人 任何一个正常的社会,医生都属于高收入人群,自然也是阳光收入。如果医生的收入与可比行业(例如教师)的收入相比并不高,那么最终倒霉的是所有民众,即医疗行业无法吸引到足够的青年才俊加入,到头来普通医生数量不足,优秀医生更加短缺。 笔者是高校教师,自己的家人以及远近亲戚(除一位姨夫早就从企业医院退休之外)无人涉足医药行业。但我以为,如果与我拥有同等学历和职称的医生无法获得高我数倍的合规收入,那么我们的社会就极不正常。可是,非常糟心的是,我们所处的社会就是一个不正常的社会。众所周知,医疗行业的供给侧由公立医院主导,而公立医院是事业单位。 与国外属于公立组织的大多数公立医院不同,中国的公立医院所处的事业单位高度行政化,政府对公立医院运行的方方面面实施自上而下的行政管控。 除了对医疗服务和药品购销的价格管制之外,政府对公立医院实施人事工资制度。实际上,这是对医疗劳动力市场的一种身份管制、准入管制和价格管制。依照这种制度,医务人员也包括医院管理层,工资都写在窄窄的工资单上。 很显然,工资单上的工资,对于医界的所有人,无论是院士、大咖、院长、主任,还是基层医生、护士、技师、药剂师们,都是不够的。大家所获得的实际收入,也远不止工资单上所载的金额。因此,毫不奇怪,很多人都不会去看那个窄条。现在工资单电子化了,有多少人会登录查询呢? 问题在于,医界人士的实际收入,有多少是阳光的,有多少是灰色的,甚至有多少是黑金呢?关于中国医界的薪酬现状,有不少研究人员企图加以研究,也有不少国内外基金会试图资助这类研究,但是,有靠谱的研究报告吗? 医界对于受到管控的工资之低,不满之声不绝于耳,提高薪酬的呼声此起彼伏。然而,一个核心问题在于,医界遭到了有意无意的忽视。谁来提高医务人员的薪酬?如果医生依然是事业单位职工,是否能拿比市长工资都高的年薪呢? 事实上,对于医疗技术超群的医生来说,曾经确有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研讨是否实施高额年薪制,但经过市级领导们的一番诘问,有关研讨就无以为继了。 在既有的事业单位体制下,医生的工资收入其实已是阳光收入,不过这笔阳光收入委实过低。医生们要想获得阳光高收入,在事业单位体制中是不可能的。 市场机制作用:多元竞争、去编制化 很多人都在批判医疗市场化,医界大咖们(如钟南山和胡大一)对医疗市场化也多次痛斥有加。可是,他们在很多时候或许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市场机制运行在制度混乱的情况下会遭到极为扭曲的现象,而当今中国公立医院的行政型市场化格局,正是此等扭曲的集中体现。但是,由此否定市场机制在医疗行业中的基础性作用,实属盲目。 其实,让全民医保对医药服务实施集团型购买,也是一种市场机制,在国际上被称为“公共契约模式”。对这种市场机制,难道大咖和群众们都要反对?包括如钟南山和胡大一等在内的医界人士对医生薪酬必须符合其社会价值的呼吁,本质上就是对市场机制的一种呼吁。无论何种行业,其从业人员的薪酬必须与其在劳动力市场上的价值相吻合,此等行业才能健康发展。对这一点,我不知道钟南山和胡大一院士们是否会加以反对。 既然希望薪酬水平提高,关键的问题在于,在事业单位的编制体系内,医务人员的薪酬有无可能提高到他们自己认可,也能吸引足够优秀青年(例如高考状元)加入医界的水平?对这个问题,用膝盖想都能获得答案。 谁都知道,在编制体制内,作为单位人,不可能获得高于行业平均工资几倍的高收入。姚明在体制内不可能获得如此高收入。他要获得高收入,必须跳出单位,成为社会人,去当合同工。有一个名唤亚历山大的洋人给了他一个大合同,姚明就成为一位拥有巨额收入的合同工。 貌似有一位央视名嘴透露,有市长对姚明的高收入表示不解,对自己的低工资表示委屈,平日里能说会道的姚明对此诘问也顾左右而言他。其实,事情非常简单,姚明的大合同是那个亚历山大自愿提供的,而中国市长的工资是由中国的纳税款付出的,如果该市长嫌这笔工资水平不高,他大可以离职,想干他这份工作的国人多了去了。 很多人也认同医生高收入才正常的观点,但却总是喜欢问医生收入比社会平均工资水平高多少倍才最科学,也有很多“医改专家”试图解答这个问题,在三倍、四倍、五倍之间费思尽虑。在他们的心目中,冥冥中存在着那么一些人,能够科学计算出医生收入的最优水平,然后便可以由政府下发文件,确定出最优医生薪酬了。 我的回答是:不存在最优倍率,也不存在经过科学计算出来的最优薪酬。 无论什么人,其最优薪酬是受薪者和付酬者讨价还价的结果,是劳动力市场机制运作的结果,不是什么领导或专家计算出来的结果。 至于研究者,只能对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劳动力市场机制的制度结构和运行结果进行分析,以考察是否符合社会最优,学术术语是帕累托最优。 这类考察,基本上是事后诸葛亮,仅对我们认识劳动力市场机制的运行状况以及改进相关的影响因素是有用的,但绝对无法服务于政府对整个社会某类人群的薪酬状况进行指导、管控甚至命令。所以,医务人员欲获得与其劳动价值相称的收入,必须呼吁政府让市场机制在医药行业发挥积极作用。 其中的一个方面是,医疗供给侧必须走向多元竞争,让不同技术水平线上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充分显示出来。与此同时,公立医院还要走向去行政化,使之成为独立于政府机关单位的公法人,落实其管理自,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自。只有在法人化的公立医院中,人事工资制度才有可能废止。 公立医院去行政化最重要是去编制化。推进公立医院去编制化,已经纳入了政府医改的议事日程。可行的具体措施,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中人可选择。 对于法人化公立医院的所有新员工,一律不设编制。已有编制内职工,无论是老人还是中人,完全可以自主选择:要么跳出编制,在劳动合同制的新体制中领取经过谈判达成的月薪或年薪;要么留在编制中,继续享有旧体制的好处,但也必须忍受旧体制的坏处,例如收入不高。 推进公立医院去行政化,早已写入了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议,但有关政府部门在落实上,真可谓牛步缓行。 第6篇 甲型H1N1流感疫情正在全球蔓延。我国的形势也不容乐观,根据卫生部通报,我国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累计报告确诊病例已逾万人。据悉,工业和信息化部已于近日提前完成其承担的国家储备1300万人份抗病毒药物的任务。 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防控工作依然任务艰巨,由此,也引发了对达菲等相关药品专利强制许可问题的关注与思考。近年来,诸如非典、禽流感和甲型H1N1流感等传染病疫情先后在全球蔓延,使得各国公众健康面临严重威胁。广大发展中国家医药产业尚不够发达,新药研发能力较弱,却又频频面对这样的公共健康危机,公众急需大量安全有效而又不是那么昂贵的专利药物,此时,应如何处理好药品知识产权保护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问题?为什么我国至今尚未实施过一例药品专利强制许可?目前实施药品专利强制许可的主要障碍在哪里?在知识产权制度环境中,我国的医药产业应如何加快发展速度,提升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的能力,为保卫公众健康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本刊特约请国内知识产权领域资深专家、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医药生物发明审查部副部长陈伟先生撰文,为我们解答这些问题。通过专家的分析和阐释,广大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药品专利强制许可这一专利法热点问题的有关理论与实践,以及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自2009年3月起,一场由新流感病毒基因变体甲型H1N1引发的病毒性流感自墨西哥,经北美国家迅速向全球扩散,随即出现多例死亡病例。针对突如其来的流行性病毒流感,出于对病毒本身的了解及其未来突变可能的无法预测的原因,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全球流感大流行警戒级别从四级逐步提升到最高的六级。而随着甲型H1N1流感在世界各地的迅速传播,由于病例太多,且增加速度快,很多国家已无法跟踪新增病例,继续对所有甲型H1N1流感病例进行实验室检测也已没有必要,自7月初起,世界卫生组织决定调整全球甲型H1N1流感疫情信息公布方式,不再公布更新的全球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数字。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已出现大量病例的国家把重点放到较为宏观的病毒和疾病监测工作上,比如病毒变异以及疾病严重性发展趋势等。而对于尚未发现甲型H1N1流感病例或病例仍非常少的国家,世界卫生组织仍建议它们继续进行以确诊为目的的实验室检测。随着夏季的结束,北半球进入流感季节,确诊感染甲型H1N1流感的人数激增,聚集性病例数上升较快,据互联网公布的世界各国甲型H1N1流感疫情统计,截至2009年9月4日,全球共有144个国家出现确诊的甲型H1N1病例,可统计的病例数超过25万,而诸如泰国,阿根廷、英国等国家,则只给出高达300万、80万和10万这样惊人的估计病例数,全球死亡病例达到2837例。在我国,截至9月7日,据不完全统计,共确诊21162例,其中内地5592例,内地无死亡病例。 据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疾控中心宣布,目前治疗甲型H1N1流感的最有效药物是瑞士罗氏制药公司生产的达菲(Tamiflu,又称磷酸奥塞米韦)胶囊和英国葛兰素史克公司生产的乐感清(Releza,又称扎那米韦),它们均属于神经氨酸酶抑制剂,能够有效对抗甲型H1N1流感病毒,而甲型H1N1流感病毒对现有的抗病毒药物金刚烷胺和盐酸金刚烷胺等基质蛋白-2离子通道阻断剂则都具有耐药性。 初步分析以上两种有效的治疗甲型H1N1流感药物的专利分布情况,可以看出,开发这些药物的申请人分别以药物制备方法,制药用途、药物衍生物为主题向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申请了专利。如美国吉里德(Gilead)科学公司(瑞士罗氏制药公司为专利独占许可人)就达菲(磷酸奥塞米韦)在中国申请了达菲药物,制备方法等发明专利,部分已获得了中国专利,专利权的有效期至2017年8月。 专利权保护与强制许可 设立专利制度的目的在于通过赋予专利权人独占权,从而保持其技术优势,进而在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来鼓励创新。在医药领域,通过创新,不断研发出各类新药,在人类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方面攻克难关,为人类健康提供保障。医药产业是对新药研发和技术创新的依赖程度最高的产业,超过了其他任何技术领域,据美国《管理科学》杂志发表的研究报告表明,医药产业对专利保护的依赖性远高于其他工业领域,在医药产业中,如果没有专利保护,有60%的药品将不会上市(参见尹新天著《专利权的保护》,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4月第2版)。 药品的研发需要大量的基础研究,获得一种新的有效成分仅仅是整个研发过程的一小部分,要想获得一种可上市的药品,还需要进行大量的药理,毒理实验等临床前实验,再经过临床实验,才能获得上市许可,因此开发一种新药的平均周期为8~10年,在漫长的研发过程中,一旦某一环节无法满足规定的要求,则意味着研发失败,因此新药研发的风险大,长时间复杂的研发过程必然需要研发企业投入巨额资金,据2005年的数据统计表明,一种新药从开发到上市平均需要投入5亿~8亿美元(参见尹新天著《专利权的保护》,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4月第2版)。然而,一种新药一旦开发成功,其市场的占有率往往非常高,以美国辉瑞制药公司开发的立普妥为例,自1997年全球上市以来,很快成为全球第一个年销售额突破100亿美元的药物,为该公司带来非常丰厚的利润。专利药物上市后,通常能够享受10~12年的专利保护期,在此阶段,专利药物的经济价值大幅上升,因此专利制度是医药企业回收研发成本的关键因素之一,是药物创新的重要驱动力。 但由于市场独占的原因,尤其是独占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导致药品价格明显偏高,超出患者的承受能力,使得患者买不起所需药品。这侵害了公众的健康权,同时也给政府带来沉重的医药费用负担。在爆发公共健康危机时,专利权人以外的企业无法生产、销售预防或治疗相关疾病的药品,这使得公众无法及时获得低价药品。 随着甲型H1N1流感的蔓延,各国需要大量达菲药品供应市场或作为药品贮备,以对抗甲型H1N1流感传播。而瑞士罗氏制药公司的生产能力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庞大的市场需求与专利的独占权之间产生了矛盾。只有解决这个矛盾,才能增大市场药品供应,进而使专利药品的价格下降,增加公众的药品可获得性。在专利法体系内,解决药品专利权与公共健康权之间的矛盾的有效办法之一是实施专利权强制许可。 世界强制许可制度的演变及现状 专利的强制许可是指未经专利权人授权下对专利的使用,包括政府使用或政府授权第三方使用。1883年《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简称《巴黎公约》)第5条A款中对“强制许可”作出规定,即成员国有权通过立法授予强制许可,以防止专利权人的权利滥 用。《巴黎公约》通过设立专利强制许可制度规定了专利权人在授权国家的专利实施义务,该制度逐步替代了当时各国采用的不在本国实施专利或仅输入专利产品则取消专利权的取消制度。《巴黎公约》以相对柔性的强制许可制度代替了更加强硬的专利权取消制度,但对实施强制许可的理由作出了扩展解释,即扩展到不充分实施而滥用专利权的情形。 世界贸易组织(WTO)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简称TRIPs协议)第31条进一步就强制许可的类型、申请强制许可的理由、强制许可实施者的权利与义务,专利权人的权利和义务等作了较为详细的说明,其中申请实施强制许可的理由则扩大至专利权人拒绝自愿授予、国家紧急状态或其他特别紧急状况、公共非商业性使用,专利权人滥用权利导致垄断,基础专利的依存专利等,并对授予实施强制许可的条件作出限制。 《关于TRIPs协议和公共健康的多哈部长宣言》(简称《多哈宣言》)是TRIPs协议执行标准在解决公共健康问题方面的进一步说明,以澄清TRIPs协议中的灵活性条款。《多哈宣言》承认WTO成员国有充分运用TRIPs协议的权利,以保障公共健康,尤其是促进公众对药品的获得,强调各成员国有权授予实施强制许可并自主确定授权实施强制许可的理由。《多哈宣言》还明确各成员国有权决定国家紧急状态或其他特别紧急状况的情形,并确认构成国家紧急状态或其他特别紧急状况的公共健康危机包括艾滋病,结核病、疟疾以及其他传染病。 由于TRIPs协议有关条款规定,强制许可的专利产品主要应供应国内市场,也就是限制强制许可的专利产品的出口,从而使没有能力生产某些药品的发展中国家难以通过颁发强制许可从有能力生产此类药品的其他发展中国家进口药品,后者也不能通过实施强制许可生产该药品而出口到前者国内。为解决此难题,WTO总理事会《关于实施TRIPs协议与公共健康的多哈宣言第6段的决议》豁免了相关药品出口商和进口商在TRIPs相应条款下的义务。 我国强制许可制度的演变及现状 根据我国专利法赋予专利权人的权利,其他人实施专利权人专利的,必须得到专利权人的同意,但为防止专利权人滥用权利,我国专利法在赋予专利权人独占排他权的同时,也规定了专利的强制许可制度。 我国在1984年颁布的专利法第六章规定了“专利实施的强制许可”,其中第五十一条规定了专利权人负有在我国实施专利的义务;第五十二条规定了专利自授权之日起满3年,专利权人无正当理由不履行实施义务的,专利局根据申请,可以给予实施强制许可;第五十三条规定了依存专利的强制许可;而第五十四条至五十八条分别规定了强制许可请求人应提交证明,强制许可的作出、登记和公告,强制许可被许可方的实施权利限制,强制许可的费用和专利权人对专利局的决定不服可以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我国在1992年修订专利法时,为顺应国际上专利保护的发展趋势,删除了原第五十一条关于专利权人负有在我国实施专利的义务和第五十二条关于对专利权人不履行实施义务的,他人可以请求强制许可的规定。1992年修订的专利法明确了可以授予强制许可的三种情况,即具备实施条件的单位以合理的条件请求专利权人许可实施其专利,然而在合理长的时间内未能获得许可(第五十一条),当国家出现紧急状态或者非常情况,或为了公共利益的目的(第五十二条)和依存专利情况下的强制许可(第五十三条)。而原五十四条至五十八条未作修改。 为了适应我国加入WTO的需要,2000年修订专利法时,根据TRIPs的要求,进一步修改了依存专利的专利权人请求强制许可的条件(即与基本专利相比,请求强制许可的依存专利应具有显著经济意义的重大技术进步),同时将原专利法实施细则中有关强制许可的通知、范围、时间和终止的规定写入专利法中,并增加了如果对强制许可裁决费用不服,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的规定。 2003年7月15日起施行的《专利实施强制许可办法》(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布)对专利强制许可的申请(包括在国家出现紧急状态或者非常情况时或者为了公共利益的目的,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有权提出请求给予实施专利的强制许可)、强制许可请求的审查和决定、强制许可使用费裁决请求的审查和裁决以及终止强制许可请求的审查和决定作出规定。 2005年11月29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了《涉及公共健康问题的专利实施强制许可办法》(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制定该办法的目的是为解决我国面临的公共健康问题,并帮助有关国家、地区解决其面临的公共健康问题,以落实《多哈宣言》和WTO总理事会《关于实施TRIPs协议与公共健康的多哈宣言第6段的决议》。该办法明确了在我国预防或者控制传染病的出现、流行,以及治疗传染病,属于专利法所述的为了公共利益目的的行为。传染病在我国的出现、流行导致公共健康危机的,属于专利法的国家紧急状态。 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的第三次修订的专利法中,将“专利权人未实施或者未充分实施其专利”作为授予专利强制许可的理由之一,并在时间上作出限制,即专利权授予之日起满3年(原专利法实施细则第七十二条的规定),且自申请日起满4年(《巴黎公约》第5条中的一项规定);同时为了实现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配套和衔接,增加了对专利权形成垄断的行为提供必要救济措施的规定,即在专利权人行使其专利权的行为被依法认定为垄断行为的情况下,可以给予强制许可。另外新增了“为公共健康目的,对取得专利权的药品,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可以给予制造并将其出口的强制许可”的规定(源自《涉及公共健康问题的专利实施强制许可办法》)。 综上所述,我国现有关于实施强制许可的法律和规章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专利实施强制许可办法》以及《涉及公共健康问题的专利实施强制许可办法》,因而我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有关实施强制许可的法律体系。 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产业进入稳定发展阶段,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我国医药市场的平均年销售额增长率接近20%,远高于全球约8%的增长率。2004年,我国化学原料药年产量达到65.3万吨,出口比重超过一半,我国已经成为全球化学原料药的生产和出口大国之一;同年,我国各类化学药物制剂总产量达到4000亿片(粒),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药物制剂生产国。由此可见,化学原料药和药物制剂在我国的医药产业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同时成为我国许多医药企业的研发重点。 当前,我国新药研究开发技术平台已覆盖新药发现、临床前研究、临 床研究、产业化整个过程,基本形成了相互联系,相互配套、优化集成的整体性布局,部分平台标准规范已能与国际接轨,新药自主创新和研究开发能力显著增强。但是,多数医药企业研发投入较少、创新能力弱,一直是困扰我国医药产业深层次发展的关键问题。我国整体医药行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因而虽然医药产业的发展势头良好,但我国医药行业仍处于仿制阶段。 此外,目前我国医药研发的主体仍是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由于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和科研配套条件,大部分企业无法成为医药研发的主体,使一些关键性产业化技术长期没有突破,制约了产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下游深加工产品领域延伸,产品更新换代缓慢,无法及时跟上和满足市场需求。由此造成我国的医药产品在国际医药分工中处于低端领域,国内市场的高端领域也主要被进口或合资产品占据。初步分析我国受理的医药领域专利申请数量和获得专利权的数量,不难看出,国外制药企业无论是在我国申请及获得的专利权的数量还是其技术复杂性,都存在较为明显的优势,国外制药企业在我国的专利布局已具有相当的系统规模。 可以看出,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和药品监管与国际接轨的水平表明我国已是一个医药大国,但还不是一个医药强国,我国医药产业距离国际水平仍有一定的差距。在我国仿制药仍占主流,自主研发创新的投入仍显不足,我国的医药产业从以仿制为主向以创新为主过渡,需要医药企业自身转变观念,同时也需要充分发挥专利制度对自主创新的激励作用。 对我国医药行业实施强制许可的思考 综上所述,我国医药行业仍处于仿制阶段,但同时国外制药企业在我国的专利布局已具有相当的系统规模,给仿制带来重重困难。强制许可制度在专利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利用该制度限制专利权人的独占地位,从而使专利制度更有利于公共健康利益,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目前,我国已建立较为完善的专利强制许可法律法规,近几年也出现了诸如非典、禽流感和甲型H1N1流感等流行性疫情引发的公共健康的紧急状况,但迄今我国仍没有发生强制许可的案例,初略分析,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实施强制许可仍存在技术障碍。医药行业内通常认为研发新药困难,仿制药物相对容易得多,无需付出过度的研发代价,况且在我国投入市场的新药,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须公开其所有成分,也为仿制者提供了更多信息。但相对容易的是实验室仿制,投入工业化生产时,因生产工艺和制剂工艺的原因,仿制药的质量无法给予保证,甚至有可能无法通过国家药品监管部门的审批,况且没有在我国上市的药物,仿制者无法获得更多对仿制有用的信息。而一项成功的专利申请,除能够获得专利权外,通常还附带若干专利权人保留的技术秘密,这能更加确保专利权人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强制许可都是非自愿许可,实施人不能获得专利技术所附带的技术秘密,所以实施强制许可,有时不能生产出与专利药物同样安全有效、具有质量保证的药品,仍需进行必要的补充研究。 因而,政府应当加大对医药行业研发的投入,发挥我国社会制度的优越性,集中国内顶尖研发企业,集中投入资金,汇集国内外药品研发精英,组成若干国家级研发团队,重点就影响我国公共健康的主要疾病的药物,如抗病毒药物、抗肿瘤药物,抗心血管药物等进行联合攻关,即使投入仍无法与国外跨国企业相比,但必定可迅速提升我国医药行业的研发能力。提升研发能力包括首先迅速提升仿制能力,仿制出与被仿制药品品质一致的药品。针对专利保护期即将到期的专利药物,重点攻关生产工艺和制剂工艺,利用专利例外制度,取得生产许可证,等专利失效,即可向市场投放与国外专利药品一致但价格低廉的替代药物:即便专利仍在有效期内,但在国家出现适于启动强制许可的情况下,实施强制许可不存在任何技术障碍,因而仿制能力的提高同时意味着提高实施强制许可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药品研发团队和法律专家协作,针对重点药物开展攻关,尝试绕开或突破现存专利壁垒,一旦取得成功,积极申请专利,如果能够在现有专利权的保护范围内取得选择发明,获得依存专利,则可以交叉许可的方式取得实施许可,或申请外围专利。在部分企业取得成功的带动下,必将激励其他企业的创新积极性,继而加大研发投入,带动整个医药行业的技术创新,使我国医药行业进入仿制加创新的研发阶段,进而逐步进入以创新为主的发展阶段,提高我国医药行业的整体创新能力。 另一方面,知识产权制度的运用能力有待提高。我国实行专利制度的年度相对较短,目前全民的专利意识仍较淡薄,作为市场主体和创新主体的企业运用专利制度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2008中国有效专利年度报告》所显示的数据看,截止到2008年底,有效发明专利总共约33.7万件,我国专利权人拥有的发明专利仅12.7万件,其中企事业单位拥有的发明专利(职务发明)的数量仅为约9.9万件,相对于我国企事业单位总数而言,数量明显太少。对强制许可制度的了解更显缺乏,对强制许可制度多处于法律学术的研究层面,对实施强制许可对我国医药行业提高创新能力的积极性的影响、对吸引外资及投资环境的影响以及对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环境的影响等等尚没有清晰的认识。 从各国已实施的强制许可的情况看,在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健全和政府始终采取积极措施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前提下,当国家出现公共健康危机时或为了公共利益的目的,利用国际规则,实施强制许可,属于获取正当权益,符合公共利益;虽然存在来自外国企业甚至外国政府的巨大压力,但终会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同和支持。在政府与外国制药企业进行药品价格谈判时,强制许可制度常常作为有效的筹码,迫使外国制药企业降低其在本国的药品价格,从而使更多的患者能够购买专利药品,使患者受益,同时也降低了政府的医疗保险负担,而如果以本国具有的较强药品研发能力和仿制能力为依托,则在药品价格谈判或强制许可谈判中会处于更为有利的地位。其他国家实施强制许可的种种做法,值得我国借鉴。 第7篇 德国专利律师、欧洲专利律师、欧洲商标和外观设计律师 一项由欧盟内部市场协调局(OHIM)和欧洲专利局(EPO)共同开展的研究显示,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对欧盟经济具有重要影响。这是首个以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对欧盟经济(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就业、薪资和贸易)的总体影响为主题的覆盖整个欧盟的研究。 2013年9月30日,欧盟内部市场协调局局长Antonio CAMPINOS、欧盟委员会负责内部市场及服务的专门委员Michel BARNIER和欧专局局长Benot BATTISTELLI在布鲁塞尔召开的会上分别致辞,向公众介绍了本项研究的内容及成果。 本项研究涵盖了主要的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及其对欧盟经济和贸易以及对各成员国的影响的分析,也包括了对各成员国的专利、商标和外观设计数量的统计,同时还着重关注了其对共同体市场中就业机会的创造方面的贡献。 本项研究的全称为“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对欧洲经济和就业的贡献”(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ntensive industries: contribution to economic performance and employment in Europe)。本项研究主要内容和成果有: 1、研究涵盖了所有的知识产权类型,包括专利、商标、外观设计、版权和地理标志。 2、研究包括了321个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本项研究中,对“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的认定所适用的标准为:每一员工注册的知识产权数量高于其他产业,或对知识产权的应用已成为该产业的固有特征。其中,工程、房地产、金融和保险、汽车制造、零售、计算机以及医药行业是知识产权最为密集的行业。 3、在欧盟,约50%的产业属于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 4、在欧盟,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直接贡献了全部工作岗位中的26%(约5600万个直接工作岗位),加上非直接贡献的约2000万个工作岗位,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贡献了欧盟约三分之一的工作岗位。 5、上述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为欧盟贡献了近39%的GDP,约合4.7万亿欧元。 6、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的薪资水平比非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高出约40%。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的平均周薪为715欧元,而非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的平均周薪仅为507欧元。 7、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在欧盟对外贸易中占据了约90%的份额。 第8篇 关键词 药品 分类管理 药剂师 为保障人民用药安全,有效和使用方便,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等部门作出了药品分类管理规定。 所谓药品分类管理就是根据药品安全、有效、应用方便的原则依其品种、规格、适应症、剂量及给药途径的不同,把药品分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两大类,采取不同的办法分别进行管理,这标志着我国药品管理工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我国实行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的意义在于: (1)有利于保证人民用药安全。 (2)有利于提高人民自我保健意识。 (3)有利于推动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 (4)有利于合理利用卫生资源、提高我国医药研究水平。 (5)有利于医药行业与国际接轨。 实行药品分类管理制度之后,将会打破过去单一依靠医生开处方购买药品的历史,因为实施药品分类管理后,处方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和使用。而非处方药不需要凭执业医师处方可由患者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 药品分类管理法实施以后给患者带来了很多方便,有了多种选择,大病去医院,小病进药店的现象,开始出现去药店可以省去医生诊断治疗费用,省去患者看病时间,方便省时省力,非处方药虽说安全、有效、使用剂量、剂型受到严格控制的,但是并不能说明这类药品使用不发生不良反应,由于患者自我诊断错误,选用非处方药不当,如了解热镇痛药的使用为患者自我药疗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但使用不当会掩盖潜在的感染性及其病症,延误或加重病情,少数非处方药的复方制剂中,由于治疗或处方组成需要含有特殊管理药品,如:咖啡因、可待因、苯巴比妥类等。 虽然单位剂量中含量有限,但若大剂量长期服用也可能引起对药物的依赖性,还有人们认为能引起过敏反应的药品主要是注射剂,如:青霉素、链霉素,随着科技发展和大量临床实践证实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对乙酰氨基酚等口服、外用、喷雾类药品,同样可以引起过敏反应,此外,非处方药用于老年人、妊娠、妇女、哺乳期妇女、儿童及肝肾功能不良的患者、应注意调整剂量和用法,保证用药安全,因此,医护人员和患者特别是患者当然希望得到药剂师的帮助和咨询,以求得到良好的药品服务质量,而药剂师在指导用药中的作用则显得十分重要。 这样药剂师就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业务知识、掌握更多药品信息,要具备与医护人员和患者沟通的知识和能力以及专门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以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为患者提供有效、安全、经济的治疗药物,因此药剂师要: (1)及时收集国内外新药的生产和临床研究报告。 (2)及时收集国内外药物新剂型、新制剂的研究、发展动态和成果应用情况。 (3)及时收集国内外药物治疗药物相互作用、药物不良反应等的研究报告和临床经验总结。 (4)及时收集国内外临床医师对药物评价和经验总结。 在此基础上药剂师运用掌握的药动学、临床药理学、临床药剂学等现代科学理论,研究处方药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以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提供医护人员参考和注意以提高用药质量,减少毒副作用的发生,药剂师要走向临床直接了解用药情况、使用方法、药物疗效、毒副反应等第一手资料与医护人员直接讨论有关用药方面的疑难问题提出建议,并为临床第一线提供药物信息和用药咨询服务,特别是联合用药方面,因联合用药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其目的是想提高疗效,防止耐药产生,降低毒副反应。 但是联合用药可能改变药物疗效性质,这种改变可能增强作用,也可能减弱作用,可能减少或减轻毒副作用,也可能增加或加重不良反应。 所以联合用药不但要考虑有利于疗效的一面,也必须重视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临床医师对这方面考虑得比较少,这就需要我们药剂师的主动协助提供资料信息,协助医师设计准确的给药方案、合理选用治疗药品。 第9篇 (南京审计学院国际商学院,江苏南京211815) 摘要:笔者通过阅读国内外有关“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的文献,分别从股权集中度、股权构成两个方面进行了综述,总结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为下一步进行实证研究提供方向和理论基础。 关键词 :股权结构;公司绩效;股权集中度;股权构成 DOI:10.16083/j.cnki.-1296/G4.2015.02.065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2—0148—03 收稿日期:2014—09—22 作者简介:张慧(1993— ),女,江苏仪征人。南京审计学院国际商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会计与证券投资。 “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问题指的是股份公司总股本中,不同成分、性质的股东所占的比例、关系对公司绩效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股权集中度是指公司股权集中与分散的程度;另一方面是指股权构成(股权性质)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即公司中不同身份的股东(国家股、法人股、流通股等股东)所持股份比例不同对公司绩效的影响。下面就从这两个方面对有关专家的实证分析进行综述。 一、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的关系 专家学者大都采用第一大股东指标、前N股东比例、赫芬达尔指数等来衡量股权集中度,通过对其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研究分析得出结论。具体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第一种情况是相互之间没有明显关系。 Demsets通过对会计利润率与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之间的线性回归进行研究,没有发现利润率与股权集中程度有显著性关系。[1]河南财经学院王芳芳以中部六省158家上市公司年报数据为依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不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倒U形函数关系也不存在。[2]台州学院刘际陆以2007~2009年巨潮民营180指数包含的174家A股民营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有关数据分析了第一大股东所持股份比例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民营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不影响公司绩效。[3] 第二种情况是相互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Perderson和Thomsen通过对欧洲12个国家的453家大公司进行研究,发现公司股权集中度与公司效益呈显著正相关关系。[4]西南财经大学王昱升通过对283支股票(2005年)的数据进行分析,认为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之间表现出正相关性。[5]孙敬水、俞利峰认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存在弱正相关关系。[6] 第三种情况是相互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周好甲对我国医药行业72家上市公司2006~2008年的一组有效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从股权集中度的角度来看,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7]胡洁、胡颖通过回归方法研究得出结论: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整体上呈并不明显的负相关关系。[8] 第四种情况是相互之间存在倒U形关系。 孙永祥、黄祖辉以1994~1998年深沪交易所上市的174家公司为研究对象,最终得出结论:随着第一大股东股权比重的增加,托宾Q值先上升、后下降,两者呈倒U形关系。[9]龙莹、张世银认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关系在图形上呈倒U形关系。[10] 二、股权构成与公司绩效的关系 专家学者对股权构成(股权性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管理层持股(内部持股)与公司绩效的关系和国家股、法人股、流通股、外资股性质与公司绩效的关系这两个大的方面,但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 (一)管理层持股(内部持股)与公司绩效的关系 第一种是正关系。大多数学者认为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Jensen和Mecking认为公司效益取决于内部股东所占有公司股份的比例,比例越高,公司绩效越好。[11]王芳芳通过理论假设与实证研究得出经营者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的结论。孙敬水、俞利峰认为高管人员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正相关。涂永红也认为相同条件下,管理层持股比例与企业绩效呈正相关关系。[12] 第二种是倒U形关系。MeConLnell和Servaes经过研究认为:公司绩效随着经理人持股比例的增加而增加,但当持股超过某一比例后,公司绩效会随着经理人持股比例的增加而减少,即公司绩效与内部股东持股比例之间存在U形曲线关系。[13] 第三种是不存在关系。袁国良、王怀芳和刘明经过研究认为:公司管理者(董事、监事、经理人员)持股比例和公司效益不存在相关性。[14]上海荣正投资咨询有限公司的研究报告也说明:总经理持股比重与公司效益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 (二)国家股、法人股、流通股、外资股与公司绩效的关系 综合学者的研究,关于国家股、法人股、流通股、外资股与公司绩效的关系的结论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1.没有相关关系 高明华、杨静经过研究发现:股本结构中的国家股、法人股、流通股和职工持股比例四个指标与公司绩效之间无明显的相关关系。[15]龙莹、张世银对安徽省38家上市公司2005~2007年的数据进行了研究分析,认为流通股比例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王昱升经过研究发现流通股比例与公司绩效之间没有相关关系。孙敬水、俞利峰以浙江民营38家上市公司2004年年报数据为研究对象,得出结论:法人股比例与公司绩效不存在明显相关关系。 2.有一定的关系 国家股与公司绩效的关系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正相关关系。周好甲从股权属性的角度出发,认为国有股比例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耿新、沈孟康经分析后认为国家股与公司绩效之间具有正相关性,但不具有显著性。第二种是负相关关系。王芳芳认为国家股比例与公司绩效之间负相关。王昱升经研究后发现国家股比例与公司绩效之间负相关,但不显著。 法人股与公司绩效的关系也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正相关关系。Sun和Tong以1994~1998年作为研究区间,发现法人股对公司业绩存在正面的影响。王芳芳认为法人股与公司绩效正相关;[16]任海云认为法人股比例与上市公司综合绩效呈正相关关系。第二种是负相关关系。[17]王昱升认为法人股与公司绩效呈负相关关系。 流通股与公司绩效的关系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正相关关系。周好甲通过对医药行业一组三年的有效面板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认为流通股比例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较弱的正相关关系。第二种是负相关关系。王芳芳认为流通股比例与公司绩效负相关;孙敬水、俞利峰认为流通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存在负相关关系;赵英林、周在霞认为流通股股票与公司绩效存在负相关关系,但流通股比例与净资产收益率的曲线关系不存在。[18] 外资股对于企业绩效的影响也有两种:第一种是正关系。阳晓临认为外资股的引入必然会给公司造成一定的危机感,逼迫他们提高效益,激励管理层努力工作,从而对公司绩效起到积极作用;[19]周建、程斌、刘小元和孟圆圆的研究表明外资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只是存在微弱的正相关,对绩效的影响不显著。[20]第二种是负关系。因为当公司外资股份输出国与我国外交关系出现波动时,公司股价受到政治影响会大跌,股价大幅波动会影响到公司效益,同时,不少外资股只是一种“挂头衔”的合作概念,外资有名无实,这会给上市公司带来经营上的风险。 三、问题与建议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方面的研究比较多,虽然学者们的研究方法和角度大致相同,但研究结果各有不同,国内外的研究还没有达成一致的结论。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有关“公司绩效”变量的衡量指标不尽相同。大量的研究采用托宾Q值(托宾Q值等于股票市值/净资产账面值)来衡量公司的市场价值,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结构不完善,股票价格偏离其价值的程度较高,因此,托宾Q值难以对公司绩效进行正确的反映。王芳芳采用托宾Q值来研究,但由于我国股票存在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因此,分开计算股价,其中非流通股不能流通,市价难以计量,她的研究文章就采用每股净资产来作为非流通股市价进行计算。王昱升认为公司绩效是对一个公司的综合反映,还应该考虑诸如资产管理比率、偿还债务能力等,因此,他采用股东权益净利润率作为公司绩效衡量指标来进行研究。这些不统一的做法都可能导致研究结果的不相同。 二是有关股权结构的划分不一致。大量的文献从股权集中度和股权构成(股权性质)两个方面来研究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关系,股权构成(股权性质)一般选取国有股、法人股、流通股比例等,但由于国有股、法人股又有可能被一些不同性质的股东持有,在实际研究操作中,股权结构概念的模糊性导致研究结果的不一致。 三是学者研究选取的上市公司的性质、规模、属地各不相同,上市公司的研究数据选取的范围也各不相同。王芳芳的研究数据基于中部六省158家上市公司,王昱升以沪深两市283家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周好甲以我国医药行业72家上市公司2006~2008年的年报数据为研究样本,龙莹、张世银以安徽省38家上市公司2005~2007年的数据为例,等等,由于研究者对样本的选取并不统一,公司有垄断性行业和非垄断性行业,公司所在的地区、行业、生产力、技术水平等也不尽相同,这些不统一的做法都可能导致研究结果的不相同。 通过以上文献综述可以看出,对有关股权结构与绩效进行进一步研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变量衡量指标的选取应综合考虑,恰当选取,尤其是关于“公司业绩”的衡量数据如何统一的问题。 其次,股权结构的划分应尽量避免模糊性,比如国家股、法人股可能被不同性质的股东持有。还应考虑股权结构的内生性问题,大多数学者从外生性角度通过构建计量模型来直接分析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之间的简单关系,没有考虑内生性对公司效益的影响。另外,研究国有性质公司还要考虑国家股的内在性质的分类,比如是否是中央直属企业、地方直属企业等,对于大型事关国计民生的公司还要考虑是否是垄断行业和非垄断行业等。 再次,样本公司的选取应考虑可比性。公司的控股性质是国营还是民营?公司的地域特点是沿海发达地区还是西部地区?公司的产业性质是劳动密集型还是知识密集型?公司的行业特点是第三产业还是其他产业性质?这些方面都需要加以考虑。 最后,应加强股权结构对民营企业绩效影响的研究,这是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 [ 参考文献] [1]Demsetz H.The Structure of Ownership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83. [2]王芳芳.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J].经济理论研究,2006(4). [3]刘际陆,汪军军.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分析[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11(10). [4]李春琦.影响我国家族企业绩效的经验证据[J].统计研究,2005(11). [5]王昱升.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实证研究[J].财会通讯,2008(11). [6]孙敬水,俞利峰.民营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的实证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7(6). [7]周好甲.我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D].西北大学,2010. [8]胡洁,胡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和公司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6(3). [9]孙永祥,黄祖辉.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与绩效[J].经济研究,1999(12). [10]龙莹,张世银.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实证研究[J].统计教育,2009(5). [11]Jensen M,Mecking W.Thero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76. [12]涂永红.民营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 [13]MeConLnell.J.& Servaes.Additional Evidence on Equity Ownership and Corparate Valu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90. [14]袁国良,王怀芳,刘明.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实证分析及其相关问题[A].中国资本市场前沿理论研究文集[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5]高明华,杨静.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2(11). [16]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文献综述[EB/OL].http://jjykj.com/wenzhang/viewnews.asp?id=16895. [17]任海云.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综合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商业研究,2006(17). [18]赵英林,周在霞.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6(4). 第10篇 有一条长街,里面有很和蔼的蔬菜店老板,有春寒料峭中穿着短裙的女学生,有穿着漂亮和服的,还有匆匆穿行的黑西服职员。在这样一条街上,你觉得你能想到的最煞风景的事是什么? 有一个站台,上面有孤独地吹着口琴的东欧面孔的背包客,有刚刚下班的疲惫不堪的博士们,有年纪很大却染着熏衣草色头发的老太太。在这样一个站台上,你觉得最煞风景的声响是什么? 日本人大概是这个世界上对季节最敏感的民族,“生病”也是这敏感的一种呈现形式。冬天在北海道泡温泉的时候,会看到旅店里贴着谨防急性肠胃炎的通知,2月每天可以看着娱乐新闻掰着手指数哪些名人因为流感倒下了。而到了3月,终于到了花粉症隆重登场的时候了。 所以美丽的长街上最煞风景的,就是大家都戴着口罩面无表情的样子。 深夜安静的站台上最煞风景的,是口罩后面使劲吸鼻子的声音。 这个春天,我也终于体验到花粉症发作的要命感觉了。 一些在日本住了十多年的朋友每到春天就苦不堪言,每每见面,看到毫无症状的我一副不知其中苦痛的样子,眼神里常常有一种羡慕嫉妒恨的神色。据说对于外来者而言,一般需要在日本居住到第四五个年头,花粉症才会发作出来。算来2013年于我正是第五个年头,我终于也中招了。 忙不迭地去请教花粉症对策,好在朋友虽然一副“你也有今天”的表情,但总算还是传授了不少心得,从特效眼药水、减轻症状的药片到涂在鼻子里形成静电保护膜的药膏,除了那种游泳眼镜似的防护眼镜我始终没有勇气戴上外,可谓是全副武装了。当然最少不了的还是口罩。记得之前读过一个研究报告,是分析两年前3·11大地震期间的各国媒体报道。在福岛核电站出现故障的消息传出当天,几乎所有的外国媒体都使用了街头人们纷纷戴着口罩的照片。这大概算是媒体以讹传讹的经典案例了,各国记者倘若稍微做些功课,就应当知道每年3月正是花粉症爆发的时候,即便没有辐射恐慌,街头也始终是这般光景的。 经历了这种“东市买眼药,西市买口罩”的日子后,到了月底一盘算,3月的生活开销大大增加。小林制药的统计数据显示,在春季几乎每天都使用口罩的人从2008年的18%上升到了2011年的30%左右,富士经济的调查则显示,日本人均每年要购入4.4个口罩。看着每家药妆店和便利店都在门口摆出花粉症对策专柜,会觉得大概只有医药行业会高举双手欢迎花粉症季节的到来吧。 来到日本以后,觉得日本的大众文化中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假面文化”。说起来,口罩与假面在英语以及日语中都是同一个词语——Mask。有时候我会觉得,日本人对3月里满街口罩的景象习以为常,而外国人往往感到一些突兀,这是不是与日本文化里面这样的假面文化有关系呢?假面超人系列几十年来始终是日本儿童心目中的卡通英雄,传统艺术能剧里面还有表现女性怨怼的名为“般若”的面具,而假面格斗如今也大有人气。常去的一条小街中经常能看到一栋不起眼的小楼前排起长长的队伍,一打听才知道那是一位退役的假面格斗选手开设的道场,每到周末,前来“朝圣”的粉丝络绎不绝。 最近甚至发生了这样一件趣事。在九州地区的大分市,一位假面格斗出身的议员要求戴着面具进入市议会参与政治活动,围绕此话题人们甚而指责一些政治家“脸上无假面,心中有假面”。想来,也只有对Mask如此情有独钟的日本社会,才会有这样的事情出现吧。 第11篇 针对重大医疗技术滥用,个别医院不具备相应诊断资质,没有相应技术人员、医生“走穴”开展重大医疗技术等情况,卫生部将对重大医疗技术设立准入门槛,公布重大医疗技术目录和相应的准入标准,并启动对申请开展上述技术医疗机构的第三方评价工作。 国家发改委下发医改5年时间表承认医疗体制滞后 9月4日,国家发改委下发了《医药行业“十一五”发展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给突破医疗体制改革困境下达了时间表。该《意见》在回顾“十五”期间存在的问题时并不避讳地指出“目前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滞后” 《意见》指出未来改革的方向应该是“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原则,积极稳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并提出要“加大政府卫生投入,解决医疗机构的收入补偿问题”,借此来根本改变“以药养医”的局面。 西部卫生人才培养项目启动 西部卫生人才培养项目已于近日启动,中央财政为该项目安排了专项预算。卫生部日前已经确定按每人每年1.6万元的标准补助接收培养单位,并要求各项目省认真做好学员选拔、培养、管理考核、使用和经费管理等工作,确保学员学有所成后能充分发挥业务技术骨干作用。 广东报告登革热病例 276 例 截至 2006年9月6日下午5时 ,广东省共报告登革热病例276例。目前,广东省疫情多点散发和局部暴发并存,局部地方呈上升态势,登革热防控形势相当严峻。为此,广东省卫生厅、教育厅和省爱卫会近期将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登革热防治督查工作。 2006乙肝防治宣传教育活动 9月启动 由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和卫生部共同主办的2006乙肝防治宣传教育活动于9月在全国正式启动。资料显示,目前全国约有1亿人长期携带乙肝病毒,现有慢性乙肝患者约2000万人,每年约有28万人死于与乙肝病毒感染相关的肝硬化或肝癌。在我国法定报告的传染病中,乙肝病例数多年来一直位居前列。 活动期间,全国主要的电视台、电台、报纸及户外媒体将播发乙肝防治公益广告,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还将开展一系列肝炎防治宣传教育活动。著名影星刘德华将担任乙肝防治活动的宣传大使。 中国人用禽流感疫苗研究受到国际医学界高度关注 中国的人用禽流感疫苗I期临床研究结果论文7 日在英国《柳叶刀》杂志发表,这表明中国在相关领域的成果受到国际医学界高度关注。 中国人用禽流感疫苗由中国科兴生物制品公司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同研制,不久前,这一疫苗完成了I期临床研究,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了初步验证。其中效果最好的10微克剂量的疫苗,可以使78%的接种者产生的抗体达到有效对抗 禽流感病毒的水平,超过了欧盟规定的70% 的标准。 北京:21名福寿螺患者发公开信欲发起维权活动 近日,21名住在宣武中医医院的广州管圆线虫病患者发出《食用北京蜀国演义酒楼福寿螺的受害者致全体市民的一封公开信》,称蜀国演义如不能切实承担应尽之责,他们于9月28日起在蜀国演义黄寺店发起百日维权活动。 肥胖问题日趋严重,百万儿童将比父母早逝 第10届世界肥胖大会9月3日在澳大利亚悉尼开幕,与会医学专家认为,儿童肥胖或超重问题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变得如此严重,将来可能会有数百万计的儿童因为肥胖而比他们的父母先去世。一些专家在会上表示,为治疗与肥胖有关的疾病,全球范围内的支出不可估量,估计仅澳大利亚、英国和美国等国家每年就要花费数十亿美元。 儿童肥胖是这次会议的主题,儿童肥胖率的急剧上升最令人担忧。专家认为,肥胖儿童长大后更容易得慢性疾病,这可能会使他们寿命减短。悉尼儿童健康专家凯特・斯坦贝克说,这一代的儿童也许将因为体重引起的健康问题成为历史上第一代比父母更早死亡的人。 英科学家发现蚕丝纤维可帮助修复受损神经 英国科学家近日宣布,他们发现一种特殊的蚕丝纤维,可以在受损神经的断端搭桥,促使受损神经细胞重新生长,从而起到修复神经细胞的作用。目前研究人员正试图将这种技术用于受损脊髓的康复治疗。 研究表明成年人酗酒或与母亲怀孕饮酒有关 据路透社报道,众所周知,妇女怀孕期间饮酒不利于腹中胎儿的健康,胎儿出生后可能因此会染上诸多疾病。而据《普通精神病学文献集》最新一份研究报告称,出生前暴露于酒精的年轻人染上酗酒恶习 (alcohol disorder) 的概率均比常人高。研究表明,母亲若在怀孕期间偶尔喝上三杯或更多,胎儿成年后染上酗酒恶习的概率普遍比常人高。怀孕早期暴露于酒精的胎儿,13岁至17岁染上这种恶习的概率更是常人的三倍。 广东科学家发现证实人体存在SARS病毒受体 广东科学家首次证实人体存在 SARS病毒功能性受体,并提出“前炎症因子”过度表达与SARS急性肺损伤及全身多器官的损害密切相关的新观点。这一 SARS 发病机制研究的重大发现,有利于 SARS 的早期诊断、预防及治疗。 生气一小时的精神消耗等于加班六小时 据香港商报报道,科学实验证实,当人的情绪有所波动、产生消极悲伤情感超过正常的生理限度时,就会造成生理机能失调,导致疾病的发生。具体地说, 1小时盛怒造成的体力与精神的消耗,相当于加班6 小时以上的消耗。 科学实验同时证明:抑郁会使胃肠蠕动和消化液分泌受到抑制,因此,长期忧郁会导致胃肠系统的疾病。医学专家根据大量的病例分析证明,消极恶劣的情绪会引起心理矛盾,造成心理及体力的过度消耗,导致免疫力下降,从而使各种疾病甚至癌症。相反,当人乐观愉快时,人体通过生化过程使血液中增加有利于健康的化学物质,如激素等,使人体处于良好的机能状态。 肺功能较差的人容易患糖尿病 一项新的研究发现,肺功能受损与糖尿病发病率的增加有密切的关系,该研究的发现与以前发表在《糖尿病护理》杂志上的研究报告结论一致。 研究人员认为,与肺病有关的机体炎症可能促进了糖尿病的发展,肺功能异常或肺病可能是导致糖尿病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不过,这个过程也许是可逆的,如果是糖尿病的发展而损害了肺功能,那么就应该把上述改变看作是糖尿病发生的危险标志,而不是危险因素。 首届健康与生产力管理研讨会在京召开 日前,由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的“首届健康与生产力管理研讨会”在京召开,卫生部副部长王陇德出席会议并致开场辞。本次会议着重介绍了工作场所的健康和生产力管理这一概念,旨在推动中国医疗和人力资源界共同探讨回顾并交流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 第12篇 以岭药业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医络病学学科创立者和学科带头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医心血管病专家吴以岭创立,1996年成立以岭药业有限公司,2001年改制为股份公司,股份公司模式经营十年后,2011年7月登陆深圳中小板。 经络是传统中医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2500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即有记载。“散见于历代典籍,但一直未成为一种理论体系。公司创始人吴以岭在集前人大成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络病理论,形成了独立的学科。”戴奉祥说一家知名券商的研究报告指出,很少有一家公司用一套自创的理论带动其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医药行业,而该公司董事长吴以岭也是全国唯一一位有院士身份的上市医药企业负责人。 以岭药业的主营业务为专利创新中药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同时还拥有化学药、保健品等几大产品线。主治心脑血管疾病的通心络胶囊每年有超过10亿元的销售额。“我们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创新中药占到年销售额的95%以上,国内药企中恐怕不多见。”在大部分国内药企以仿制药为主打产品的形势下,戴奉祥对以岭药业的创新能力颇为有底气。 在本土企业创始人意志体现明显的民营环境里,CFO角色的含金量往往有很大不确定性。以岭药业上市申报的四大募投项目除了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专利中药生产基地建设和营销渠道建设,信息化建设也被专列其中。2010年7月,以岭药业正式启动上市计划之际,职业经历以财务信息化见长的戴奉祥空降而来,按照董事会的要求,以近乎“铁腕”的作风借助IT变革强力推进了公司管理型财务体系建设。 信息经脉 “要把公司管好,首先要了解公司,掌握它的业务和财务全面信息,这是做诊断、做分析、做决策的基础。没有数据的拍脑子管理,不可能做到科学决策。我加入以岭药业之后,考虑的第一件事就是信息化建设,并且是以财务信息化为主导的信息化建设。”戴奉祥说。 随着以岭药业十几年高速发展,尤其是上市之后,公司管理要求比以前更高。戴奉祥认为,现阶段的以岭药业内部管理需要加强,要用精细化手段提升运营管理效率。原来企业规模比较小的时候,一般会比较强调成长性,而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就不仅要求跑得快,还要跑得稳、跑得可持续。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是确保公司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进入公司之后,作为分管财务、信息化和投资的副总经理,戴奉祥全面主持了以岭药业的信息化建设,包括从信息化建设募投项目的可行性报告到之后的实施计划。“信息化建设项目在4个募投项目里,投资规模是最小的,但却是覆盖面最广的,影响最深的。”2010年年底IPO资料上报到证监会之后,以岭药业几个主要募投项目就开始提前启动了。上市前,以岭药业共有母公司和子公司不到10家,主要子公司已经使用了单机版金蝶K3系统,但有的还是手工账。“甚至会计核算标准和出具报表的时间都不统一。信息系统的不完善,影响了整个公司的效率。”戴奉祥说,“当时公司就定下来,第一个先解决会计信息系统建设,从会计核算和报告着手。因为有之前主要子公司金蝶系统的基础,我们从9月份开始准备,到11月底基本上就已经具备上金蝶EAS集团版的条件。” 2011年1月1日起,以岭药业上市公司范围内的所有子公司都应用了金蝶EAS系统。以财务信息化为主导,经过两三年的建设,以岭药业建设了从原材料采购到生产管理、实验室项目研发、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等覆盖了公司各个业务环节的信息化系统,实现了协同办公、无纸化审批,对未来公司的高速成长提供了可靠支撑。戴奉祥认为,通过会计信息系统建设,大家尝到了甜头,公司上下达成了共识,为整个信息化建设起了好头。“不一定要强调项目有多大,我们的信息化建设追求的是实用,要确实对管理、业务产生实实在在的效果,解决企业管理运营的实际问题。”戴奉祥这样解释以岭药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财务络脉 “财务管理要参与公司经营的全过程,从经营管理到决策都要参与。”戴奉祥很干脆地给出了财务在以岭药业的定位。 在戴奉祥看来,尤其对上市公司而言,任何决策都要考虑到财务上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戴奉祥分析指出,我国很多以业务为主导的成长期非上市企业,普遍存在着重业务经营、轻财务管理的现象,曾经令人难以接受的是财务不参与事前决策,事中也没办法控制,事后反馈结果体现到财务上,如果出了问题,业务部门却要来质疑财务部门。比如合同的签订与执行,如果财务部门不参与,业务部门独立签合同,这在财务上会面临很大风险,一旦有问题,合同又已经生效,公司就会很被动。再比如新产品立项投产,无论赚钱不赚钱就开工,这肯定是不行的。戴奉祥更坚定了借助IT变革来重塑财务管控力度的决心,“根据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所有业务经营与管理环节的合同都要经过财务部门参与审批。在信息化平台中,所有的业务环节都绕不过财务的控制与监督。” 为了将财务意识渗透到公司所有的“毛细血管”,以岭药业对公司的财务架构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原来公司只有一个大财务部、100多人的财务团队。会计核算、内部控制、预算管理、业务支持等等都集中在一个部门,但每个方面的工作都管不专、管不细。基于这种情况,公司将财务架构做了优化和调整,成立了集团财务中心,按照职能分设5个部门,每个部门都体现出专业化分工、管理职能强化。 会计核算部。负责公司会计基础信息系统的建设与维护、对外法定报表的编制与披露,该部门的工作基本属于财务会计范畴,讲究的是标准、规范,遵守会计准则和相关法规制度。 预算管理部。该部门主要负责对内的预算管理工作,应用了IBM的全面预算管理系统,由景华天创(北京)咨询有限责任公司进行建设实施,全面提升企业财务绩效管理能力。以岭药业认为,任何业务,要么是收入、要么是支出,最终都会落实到财务上,体现为预算,在系统里进行管理和控制。这个部门的工作属管理会计范畴,负责整个公司的经营计划和预算执行控制、内部管理决策支持。比如现在要生产一种新产品,公司没有生产线,是自己建还是委托加工,预算管理部门要进行可行性分析论证并提出决策建议。再比如,营销部门组织一个市场活动产生了200万的营销费用,预算部门要按照不同的分配方式将费用分配到各个受益的责任主体,而不是由营销部自己承担。这样细分的好处是每一笔财务收支都在系统里得到体现,有了可量化的指标和财务数据支持,就可以进行严格的绩效考核、奖惩评价。 成本管理部。任何一个企业无论市场竞争地位怎样、盈利能力如何,降低成本、控制费用都是一个永恒话题。不仅通过管理创新可以降低费用,通过生产工艺技术改进、集中招标采购,甚至通过定期关灯这样的日常行为管理,都可以降低成本费用。公司所用有些中药材的原材料价格昂贵,在每年不同中药材的产新与采集季节,公司可以通过季节性集中采购,去争取价格最优惠。戴奉祥说,要让每个部门、每个环节都不停地去想降低成本的办法,对整个成本费用定期管理、跟踪评价。“我们定期对部门负责人进行责任主体考核,针对生产管理、基层员工设置了管理创新奖。” 财务规划部。这个部门主要负责投融资和财务战略规划。因为上市公司每年需要大量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在哪里投资合适?如何达到劳动力成本、运输成本、税收成本等最优化?还要确定融资渠道,是股权融资还是债券、是贷款还是内部融资解决?在规划方面,要考虑公司的发展战略在财务上怎么执行成本最节约、收益最大化。戴奉祥同时强调,“财务规划的原则是合法合规、有可操作性,为公司节约成本。” 营销财务部。营销在国内医药行业中的“戏份”很重。以岭药业现有约5000人员工队伍,其中约3000人是做营销工作的。根据戴奉祥介绍,“我们有遍布全国各地的营销网络,财务部门怎么提供有效的业务支持和专业服务是很重要的。市场要求快速反应,有业务开展的地方,都需要财务支持,需要财务管理和服务。”戴奉祥并没有因为强调财务管理、控制而忽略其财务服务的一面。

医药市场调查报告1   一、调查背景   随着全球人口增长和老龄化趋势的加剧,以及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医药市场正经历着快速变革和增长。   二、市场现状   1. 总体规模   根据多方数据,全球医药市场在近年来持续增长。尽管2023年医药行业整体增速有所放缓,但2024年显示出积极复苏迹象。预计到2024年,全球医药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其中创新药和医疗器械领域将成为主要增长点。   2. 细分领域表现   胃肠道(GI)疾病治疗与诊断市场:随着GI疾病发病率的上升,该领域市场需求持续增长。据BCC Research报告,2022年全球GI治疗和诊断市场达到81.2亿美元,并预计到2028年将增长至122.5亿美元。   寡聚核苷酸(Oligonucleotides)市场:生物技术领域的快速发展推动了oligonucleotides市场的增长。预计到2028年,全球oligonucleotides市场将达到117亿美元,2023年至2028年的复合年增长率(CAGR)为11.0%。   肽合成市场:全球肽合成市场在2022年估值为837亿美元,预计到2028年将达到1575亿美元,CAGR为11.8%。北美市场占据主要份额,但欧洲和亚太地区也展现出强劲增长潜力。   外泌体市场:全球外泌体诊断、治疗和研究工具市场在2023年达到2.275亿美元,预计到2028年将增长至13亿美元,CAGR为42.2%。这得益于生物医学研究投资的增加和精准医疗趋势的推动。   三、市场趋势与机遇   1. 创新药研发   随着全球对创新药研发的大力支持,创新药企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ASCO大会和ADA大会等行业重要会议将进一步推动新药研发成果的展示和交流,激发行业创新活力。预计下半年,创新药企业将在研发投入和新药上市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2. 医疗器械市场   医疗器械市场也在经历快速增长。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器械需求不断增加。国内外政策对医疗器械的国产替代和技术创新给予支持,国内医疗器械企业有望在全球市场占据更重要地位。   3. 中药市场   中药市场在2024年一季度表现出色,超出市场预期。随着中医药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消费者对健康重视程度的提高,中药企业有望在下半年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特别是具有品牌优势的OTC龙头企业和领先的中药创新企业,将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四、市场挑战   1. 医保支付压力   随着医保支付体系的逐步完善,医保支付压力日益加剧。政策通过集采、谈判降价等方式来降低药品价格,虽然有效减轻了医保的经济负担,但也给部分医药企业带来了业绩压力。   2. 药品安全问题   药品安全问题一直是消费者关注的焦点。药品安全事故频发不仅影响消费者对药品的信任度,也加大了政府监管部门的压力。企业需加强药品质量管理,确保药品安全有效。   3. 市场竞争激烈   随着医药市场的不断扩大,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国内外医药企业纷纷加大研发投入,争夺市场份额。企业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才能在市场中立足。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全球医药市场在经历短期增速放缓后,正逐步迎来复苏。创新药、医疗器械和中药市场成为主要增长点。然而,医保支付压力、药品安全问题和市场竞争激烈仍是行业面临的挑战。   (二)建议   1. 加大研发投入:企业应加大创新药和高端医疗器械的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2. 加强质量管理:确保药品和医疗器械的质量安全,提升消费者信任度。   3. 拓展市场渠道: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份额。   4. 关注政策动态:密切关注国家和地方政策动态,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以应对市场变化。   医药市场调查报告2   为了提升我公司的医药器材销售量,为我公司的医药器材开拓更大的市场,促进我公司的进一步发展,经公司各级领导研究讨论决定对省的无纺布,纱布等医药耗材销售做一次全面而深入的市场调研。本次调研采用走访、电话调查、网上调查、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通过调查统计,进而分析出省医药耗材市场的各项经济运行数据,为我公司的市场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本次调研重点调查了xx市、xx市、xx市这三个城市的医药耗材市场分布情况和销售业绩情况。   一、医药器材的市场发展现状和销售现状   医药器材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被誉为“永不衰落的新兴朝阳产业”。目前我国的医药器材产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医药器材市场,近年来每年的销售增速均保持在17%以上,这样的增速提醒我们在未来医药器材产业将会以锐不可当之势占据销售的大部分市场。据有关数据显示,如果一直保持现在的发展速度,我国将有望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医药器材销售大国。我国的医药器材产业主要分布在上海、北京、等地区,其中省是我国的医药保健品出口大省,据统计数据显示,省的医药器材出口量占全国的17.7%,其中中高端医疗器材就占51.9%,20xx年出口销售额更是达到了26.08亿美元,占我国总出口额的16.6%。由此可见,省的医药器材产业的销售业绩是相当可观的,在未来也会有有很大的发展市场。为此我分别对xx市、xx市、xx市三大城市的医药耗材市场销售情况做了调查与统计。   (一)市医药耗材市场销售情况   作为的省会城市,各种产业的发展都影响着省的整体形象。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疾病、车祸、意外伤害等都随之而来,这就警示了人民健康的重要性,随着人们对自己的健康越来越重视,医药耗材的市场发展规模也越来越大。据有关数据显示,20xx年6月到8月的医药市场销售曾上升趋势,增长度达到36.7%,其中药店和医疗所占的销售比例较高,可见市的医药耗材市场正在逐步扩大,销售量也连年递增,人们对无纺布、纱布等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这就为市医药耗材市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市医药耗材销售情况   同市一样,市的医药耗材市场也在扩大规模。据统计数据显示,一次性医疗耗材销售代表平均月薪为4241元,区域销售经理平均月薪为5855元,医院销售部经理平均月薪为6119元。由此可以看出,医药耗材的销售不仅给人民带来了方便,同时也提高了销售人员的经济收入,甚至提高了整个市的居民平均月收入,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动力。   (三)市医药耗材销售情况   与和一样,市的医药耗材销售量也在不断提高,市场也在不断扩大。全国政协副主席、中科院院士王志珍曾这样评价的医药发展:“医药城把研发、生产、交易、医疗四大板块进行整合,建设国际一流水平的医药卫星城,这在国内是唯一的。”可见市的医药市场发展是让人震惊的,而医药的发展必然带动医药耗材的市场发展,据调查,20xx年市的生物医药等产业实现产值1500.66亿元,增长19.7%,所以市的医药耗材市场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可观的。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xx三个地区对口罩、纱布、棉球等医药耗材的需求量都很大,特别是医疗、药店、门诊占据了主要的市场。   二、医药耗材市场销售存在的问题   经过调查与统计可以看出,省的医药耗材市场的销售情况还是比较乐观的,但调查的同时也发现医药耗材市场销售存在许多的问题。   (一)盲目申办许可证,毫无经营风险意识   据国家有关规定,申办经营企业是完全免费办理,再加上我国医药耗材产业发展前景可观,一些企业就盲目跟风,也想在医药耗材市场分一杯羹,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先办理《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执照》,取得医疗器械的经营资格,至于具体要不要经营就视情况而定,这就导致《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滞留在一部分企业中,审批的企业数量与实际经营的企业数量不相符。也有的企业则是办理了经营许可证,却因为对市场风险论证不足,迟迟未能开展经营活动。这种种的原因就造成了医药耗材市场扩展规模迟缓,影响医药耗材的销售业绩。   (二)随意更换经营人员,超范围经营企业   在申办经营许可证的时候企业的设施人员全部到位,但取得许可证之后有的企业就随意更换企业人员,新企业刚开始人员较少,随着企业的不断扩大,对人员的需求也增加,招兵买马是正常的,但有的企业却连企业法人、负责人、质量监管人员等重要岗位的人员都随意更换,事后也不去相关部门办理相应的手续,造成企业申办许可证时的人员档案与实际工作的人员档案不相符,降低了企业在客户眼里的信用度和真诚度。部分企业因为想赚更多钱就顺应客户的需求,什么赚钱就做什么,全然不顾当初申办的企业经营许可证,导致部分医药器材企业经营范围严重失控。这些原因也会导致医药耗材市场出现滞留的现象,降低医药耗材的销售量。   (三)部分企业降低经营条件   部分医药耗材企业的销售对象主要是医疗机构,觉得守株待兔的经营方式是落后的,要想发展就要采取主动,所以导致企业大都采用上门推销的方式,固定的经营地址和库房都形同虚设,导致医药耗材销售可掌控的市场份额较少。   (四)没有形成集中的产业群   医药耗材的销售存在散、小等问题,各种药店、门诊部、服务站等数不胜数,缺少集中的让人们可信赖的`医药耗材销售地点。个别药店或门诊部图个人利益,对外售出部分过期变质的医药器材,导致人们对医药器材存在误会,觉得是一种不负责任的销售产业。   三、采取的措施   (一)严格监管申办机构,树立企业的经营风险意识   严格把关申办机构,不能任由各企业想办理经营许可证就办理,对办理经营许可证的企业进行GSP认证,提高办理条件。通过对企业的认证工作,提高企业的思想意识,进一步完善企业的管理体系;同时也要强化企业的经营风险意识,要求企业人员不断学习专研业务,熟悉医疗器械产品的性能,为企业的经营降低风险。   (二)加强日常监督,提高企业的经营素质   一个企业的经营素质是由整个企业的员工共同体现的,所以要提高企业的经营素质首先就要提高企业员工的销售素质。加强对员工销售情况的监督工作,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提高员工对医药器材的熟知程度,以便在销售的过程中体现出专业的水平,尤其是上门推销的情况,推销时的态度与专业水平非常重要,要让对方认同自己的观点就要拿出自己的专业水平与良好的销售态度,提高销售业绩。   (三)建立集中的产业群   任何企业的经营或是产业的发展都要有一个经营或发展的核心,围绕这个核心进行展开。医药耗材的销售也一样,要建立集中的销售产业群,为医药耗材的销售找到核心,这样才会博得其他企业或机构的认可与支持。   (四)配备专职人员,提高医药耗材的生产质量   医药耗材对现在许多家庭而言都成为了生活必备品,直接与广大人民群众接触,所以提高医药耗材的生产质量是非常重要的。很多不法商人为了图一己私利,在生产医药耗材的过程中偷工减料或是“李代桃僵”,以求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这样生产出来的医药器材外表看来质量与别的正规医药器材没有差异,但如果人们长期使用或是与某些药物同时使用问题就会出现问题,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由此可见医药器材的质量监管是很重要的,现在很多重要的监管职位都缺乏专职人员,所以配备专职的监管人员迫在眉睫。   此次通过对省无纺布,纱布风的医药器材销售的市场调查统计与分析,得出虽然省的医药耗材市场发展现状良好,发展前景也很可观,但同样也存在一些问题,只有将这些问题解决了才能促进省的医药器材的市场发展和销售业绩的提高,同时也分析出了我公司存在的部分问题并为我公司以后的销售道路找准了方向。   医药市场调查报告3   一、调查背景   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老龄化趋势的加剧以及健康意识的提升,医药市场持续保持增长态势。   二、市场概况   1、市场规模:根据最新数据,2022年全球医药市场规模已达到约14800亿美元,预计在未来几年内将保持稳健增长。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其医药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额持续增长,为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市场结构:医药市场主要包括化学制药、中成药、生物制药、医疗器械等多个细分领域。其中,生物制药和医疗器械领域近年来增长迅速,成为市场的新亮点。   3、市场驱动因素:人口老龄化、慢性病发病率上升、医疗技术进步以及政策支持是推动医药市场增长的主要因素。   三、细分领域分析   1、生物制药:随着基因工程、细胞治疗等技术的不断突破,生物制药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特别是针对肿瘤、罕见病等难治性疾病的治疗药物,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2、医疗器械: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医疗服务模式的转变,医疗器械市场迎来了快速发展期。特别是高端医疗设备、可穿戴医疗设备以及远程医疗设备的市场需求不断增加。   3、化学制药:尽管面临仿制药竞争加剧、新药研发周期长等挑战,但化学制药市场仍保持稳定增长。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企业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   4、中成药:随着中医药在国际上的认可度不断提高,中成药市场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特别是在慢性病治疗、养生保健等领域,中成药具有独特的'优势。   四、市场趋势与挑战   1、市场趋势:   个性化医疗: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普及和生物信息学的发展,个性化医疗将成为未来医药市场的重要趋势。   数字化转型:医疗信息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将推动医药市场的数字化转型。   全球化合作:跨国医药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并购将加剧市场竞争的同时,也促进了技术创新和资源共享。   2、市场挑战:   新药研发风险高:新药研发周期长、投入大且成功率低是企业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医保控费压力:随着医保政策的不断完善和控费力度的加大,医药企业面临较大的成本压力。   市场竞争加剧:国内外医药企业的竞争加剧使得市场份额争夺更加激烈。   五、结论与建议   医药市场在未来几年内将保持稳健增长态势。企业需紧跟市场趋势和技术发展潮流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同时加强国际合作与资源共享以应对市场挑战。对于投资者而言需关注具有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企业以及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细分领域进行投资布局。   医药市场调查报告4   一、调查背景   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老龄化趋势的加剧,以及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医药市场正经历着快速的发展与变革。本报告旨在通过综合分析当前医药市场的现状、发展趋势、关键技术及未来展望,为行业参与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二、市场现状   1. 市场规模与增长   全球市场:根据BCC Research等机构的报告,多个医药细分市场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例如,胃肠道(GI)治疗和诊断市场在2022年达到81.2亿美元,并预计到2028年将增长至122.5亿美元。寡聚核苷酸(oligonucleotides)市场预计在2028年将达到117亿美元,而全球肽合成市场则有望在2028年达到1575亿美元。   中国市场:中国创新药市场规模持续扩大,2022年达到6785亿元,同比增长7.60%。预计到2024年,市场规模将进一步增长至7534亿元。   2. 市场细分   创新药:随着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基因编辑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新药研发的效率和成功率。个性化医疗和精准医疗概念的普及也推动了创新药行业的发展。   医疗器械:医疗器械市场在新一轮政策推动下,如鼓励设备更新和高值耗材集采,迎来新的增长机遇。特别是在国产替代和技术创新的双重驱动下,国内医疗器械企业有望在全球市场占据更重要的地位。   中药:随着消费者对健康重视程度的提高和中医药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中药板块表现出色。具有品牌优势的OTC龙头企业和领先的中药创新企业将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三、市场趋势   1. 技术创新   新药研发领域的技术创新,如基因编辑技术、人工智能等,将极大提高新药研发的效率和成功率。同时,个性化医疗和精准医疗的发展也将推动创新药行业向更加精准、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2. 市场需求   全球人口增长和老龄化趋势加剧了对医药产品的需求。特别是在肿瘤、罕见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领域,患者对高效、安全、便捷的创新药需求迫切。   3. 政策环境   各国政府对医药创新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通过改进审评审批流程、建立快速通道等措施,加速了创新药物的上市速度。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也为企业提供了更好的创新环境。   四、市场挑战   1. 竞争激烈   国内外医药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国内企业凭借对本土市场的深入了解和政策支持,积极加大研发投入;而跨国制药企业则凭借其强大的研发实力和丰富的产品线在中国市场占据一定份额。   2. 监管风险   医药市场的监管政策不断调整和完善,企业需要密切关注政策动态,确保合规经营。同时,药品安全问题也是企业需要重点关注的风险点之一。   五、未来展望   1. 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预计未来几年内,全球和中国医药市场规模将持续增长。特别是创新药、医疗器械和中药等细分领域将展现出更大的发展潜力。   2. 技术创新引领发展   技术创新将继续成为推动医药行业发展的核心动力。随着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快速发展,新药研发的效率和成功率将不断提高,同时推动个性化医疗和精准医疗的发展。   3. 国际合作与竞争   随着全球医药市场的不断开放和融合,国际合作与竞争将日益加剧。中国医药企业需要加强与国际同行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全球医药行业的发展。同时,也需要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提升国际竞争力。   医药市场调查报告5   随着全球人口增长、老龄化趋势加剧以及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医药市场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和发展。本报告分析了当前医药市场的总体情况、主要细分市场、发展趋势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一、总体市场概况   1、市场规模与增长   全球市场:根据BCC Research等机构的报告,多个医药细分市场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例如,胃肠道(GI)治疗和诊断市场在2022年达到81.2亿美元,并预计到2028年将增长至122.5亿美元。全球肽合成市场从2022年的837亿美元增长至2028年的1575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CAGR)为11.8%。   中国市场:中国创新药市场规模在2022年达到6785亿元,同比增长7.60%。预计到2024年,市场规模将进一步增长至7534亿元,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动力。   2、行业表现   上半年表现:2024年上半年,医药板块表现相对低迷,但整体呈现出积极的复苏迹象。尽管面临增速放缓的挑战,但行业内部依然存在显著的增长潜力和机遇。   下半年展望:随着集采影响的逐步出清、创新药研发的不断推进以及医疗器械市场的扩张,预计下半年医药板块将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   二、主要细分市场   1. 胃肠道(GI)疾病市场   市场增长: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胃肠道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推动了GI治疗和诊断市场的快速增长。预计到2028年,该市场将达到122.5亿美元。   技术创新:新型诊断技术和治疗方法的不断涌现,如先进的成像技术和生物标志物检测,为市场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持。   2. 寡聚核苷酸(Oligonucleotides)市场   市场需求:随着生物技术领域的快速发展,oligonucleotides在全球市场中的需求持续增长。预计到2028年,全球oligonucleotides市场将达到117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1.0%。   驱动因素:合成oligonucleotides在治疗应用中的增加使用、政府对合成生物学和基因组项目的持续投资,以及个性化医疗的兴起是推动市场增长的'关键因素。   3. 肽合成市场   市场规模:全球肽合成市场在2022年估值为837亿美元,预计到2028年将达到1575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1.8%。   区域市场:北美市场占据了市场价值的最大份额,而欧洲和亚太地区也展现出强劲的增长潜力。   4. 外泌体(Exosome)市场   市场增长:全球外泌体诊断、治疗和研究工具市场在2023年达到了2.275亿美元,并预计到2028年将增长至13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42.2%。   驱动因素:生物医学研究投资的增加、精准医疗趋势的推动以及外泌体研究工具的技术进步是推动市场增长的主要因素。   三、发展趋势   1. 创新药研发   政策支持: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医药创新,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扶持医药创新,包括改进审评审批流程、建立快速通道等。   技术创新:基因编辑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将极大提高新药研发的效率和成功率。   2. 医疗器械市场   国产替代:随着国内医疗器械产业的快速发展,国产替代进程持续推进,国内企业有望在全球市场占据更重要的地位。   技术创新:高端医疗器械的国产化进程加速,创新医疗器械不断涌现,如手术机器人、人工智能医疗器械等。   3. 个性化医疗和精准医疗   市场需求:随着个性化医疗和精准医疗概念的普及,患者对高效、安全、便捷的创新药需求迫切。   技术发展:基因测序、生物标志物检测等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为个性化医疗和精准医疗提供了有力支持。   四、面临的挑战   1. 医保支付压力   支付压力:随着医保支付压力的加剧,政府对医药价格的管控将更加严格,这对医药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提出更高要求。   2. 市场竞争   国内外竞争:国内外医药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企业需要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3. 监管环境   监管政策:随着监管政策的不断完善和严格,医药企业需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五、结论   医药市场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和发展。随着全球人口增长、老龄化趋势加剧以及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医药市场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医药产业调研报告1   医药产业是关乎人民健康福祉的重要产业,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医药产业的市场需求持续增长,行业规模不断扩大,下面是医药产业调研报告。   一、医药产业现状   1、行业概述   医药产业包括医药工业和医药分销业务,涉及药品的研发、生产、销售以及配送等环节。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医药产业一直保持着快速的发展态势。同时,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和医疗保健制度的不断完善,预计未来几年医药产业的市场规模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   2、市场规模和增长   据相关数据,我国医药产业的'总规模已经超过万亿元,成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其中,药品销售是最大的细分市场,占据了约70%的市场份额。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药产业的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   3、主要企业分析   在医药产业中,国内存在着许多优秀企业,如恒瑞医药、复星医药、华润三九等。这些企业通过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扩大生产规模和提高销售能力,已经在国内外市场上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并且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   二、医药产业发展趋势   1、市场竞争加剧   随着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线上销售渠道已经成为新的竞争热点,各家企业纷纷加大电商渠道的布局力度。此外,随着外资企业的不断进入,国内市场的竞争也日益加剧。   2、政策和法规影响   政府政策和法规对医药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创新药的研发和推广,加强药品质量监管和规范市场秩序。这些政策的实施对于促进行业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3、技术创新和研发   技术创新和研发是推动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随着科技的进步,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不断深入,为行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面临的挑战   1、药品安全问题   药品安全是医药产业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近年来,药品安全问题频发,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医药企业需要加强药品质量管理和控制,确保药品的安全有效。   2、研发创新压力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医药企业需要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提高创新能力,以应对市场竞争的压力。然而,研发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等问题也给企业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四、结论   医药产业是关乎人民健康福祉的重要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政策法规的不断完善,医药企业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加强研发创新和市场拓展能力,以应对市场竞争的压力。同时,政府也需要加强对医药产业的支持和监管力度,促进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   医药产业调研报告2   随着全球人口增长、人口老龄化以及疾病谱的变迁,医药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愈发重要。本报告对当前医药产业进行来了深入的调研分析,以了解产业现状、市场趋势、竞争格局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为相关企业和投资者提供决策参考。   一、调研方法与数据来源   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实地访谈、数据分析等多种方法,涵盖了医药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数据来源主要包括政府部门发布的统计数据、行业协会的报告、企业的年报和公告等。同时,我们也积极收集了行业内专家的观点和意见,以确保调研结果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二、医药产业现状分析   1、产业规模与增长:近年来,全球医药产业持续保持快速增长,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药品生产国之一,医药产业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医药产业在技术创新、研发投入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   2、产品结构与创新:当前,我国医药产业的产品结构以仿制药为主,原研药占比相对较低。随着国家对创新药的鼓励和支持,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原研药的研发和生产。同时,生物药、基因治疗等前沿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为医药产业带来新的增长点。   3、市场竞争格局:我国医药市场竞争激烈,既有跨国药企的强势竞争,也有本土企业的快速崛起。跨国药企凭借强大的研发实力、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布局,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而本土企业则凭借对本土市场的深入了解、政策支持以及成本控制等优势,逐渐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三、市场趋势与机遇   1、个性化医疗与精准医疗: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患者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医疗和精准医疗将成为未来医药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通过基因测序、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案,将成为医药产业的重要趋势。   2、全球化与数字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和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医药产业也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全球竞争和更加复杂的市场环境。企业需要加强国际合作、拓展海外市场、提高数字化水平等方面的能力,以应对全球化和数字化的挑战。   3、政策支持与监管加强: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创新药的研发和推广,加强药品质量监管和规范市场秩序。这些政策的实施对于促进行业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随着新版《药品管理法》的实施,药品监管将更加严格,对企业的生产和质量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面临的.挑战与建议   1、技术创新不足:当前,我国医药产业在技术创新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建议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产学研合作、引进国际先进技术等方式,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2、市场竞争激烈:我国医药市场竞争激烈,企业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应对市场竞争的压力。建议企业加强品牌建设、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拓展销售渠道等方面的能力。   3、法规政策变化:随着法规政策的不断变化,企业需要加强合规意识、提高管理水平以应对法规政策的变化。建议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员工培训等方面的能力。   五、结论   通过对医药产业的深入调研分析,可以看出当前医药产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企业需要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加强技术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以应对市场竞争的压力。同时,政府也需要继续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加强行业监管和引导行业发展方向以推动医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医药产业调研报告3   为贯彻落实全区产业发展启动大会精神,根据局统一安排,生物医药产业处于2月20日至2月22日先后走访调研了xx医药有限公司、xx科技有限公司、xx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和xx长制药有限公司等企业,与企业负责人进行座谈交流,深入了解我区产业发展情况并就生物医药产业进行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我区是承接省内及其他地区生物医药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之一,也是陕西省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地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已具备了快速发展的能力和条件。从产业发展基础看,区内拥有步长制药、济川制药、万隆制药、金海生物、三八妇乐、郝其军制药、今正药业、量维生物、瑞芬生物、吉泰医药、江河医药等,其中济川制药是全国制药工业百强企业,步长制药为上市公司。从调研情况看,我区生物医药产业多为生产制造类,处在价值链“微笑曲线”的两端,附加值较低。xx医药有限公司主要以中药为主,产品原材料来自农户、合作社,该企业的市场销售部在西安,生产、物流等在杨陵,生产的产品主要向药店、医院提供。xx长医药主要以中药和化药为主,包括胶囊剂、颗粒剂、片剂、口服液、注射剂等剂型。产品原材料有来自农户、合作社,也有企业自己的种植基地(新疆种植基地),该企业的研发、销售等在西安,生产、加工在杨陵,生产的产品主要向药店、医院提供。3—5年内步长、江河等企业销售收入可实现翻番,成为我区生物医药产业新的增长点。   二、生物医药产业特点   生物医药产业作为一个“慢产业”,由于其实验材料特殊性、技术开发特殊性、成果转化特殊性、生产过程特殊性、产品应用特殊性、产业目标特殊性而有自身特定的发展规律,与计算机、电子信息、通讯等可快速产生经济效益、市场效益的“快产业”相比,生物医药产业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产业的起源和发展与高水平的基础研究关系极为密切;二是研究和开发周期长,产品上市前需严格审批;三是产业化投资规模巨大,发育良好的资本市场是产业必须的助剂;四是产业的发展需要多方面人才的参与和协作,包括具备开发头脑的领袖型科学家,一大批能够进行开发性研究的科技人才,既具备一定生物科技头脑、熟悉科技市场、又善于集资和融资的管理人才;五是产品技术含量高,对产业工人的素质要求高;六是产品的寿命周期长,利润丰厚;七是产品与用户关系间接,流通体系复杂,产业影响因素众多。   三、制约生物医药产业加快发展的突出问题   (一)生物医药产业规划布局还需更加合理、配套保障还需更加完善。一是园区定位亟需进一步细化明确。我区生物医药产业主要分布在凤凰路以北和铁路以北,大宗原料药、特色原料药、医药中间体等生产布局有些重叠,尚未做到精准布局,在当前环境和空间承载力日趋紧张的情况下,需要精细分类规划布局,提高产业链之间的协作水平,实现有限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二是产业园区规划与城市交通规划尚未有效衔接。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大多远离主城区,目前的公共交通线路尚未更好的与产业园区连接,职工上下班主要依靠企业自备班车,平时出行多有不便。比如,据步长制药企业负责人反映上下班公交需要等30分钟以上的问题。   (二)生物医药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还不足。一是企业研发投入不够,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企业产品多是仿制药或中药材净制、切制、炒制、炮炙等。二是高端人才相对较少,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不健全,企业普遍反映高水平的研发人员、技术人员匮乏,一些关键技术、核心技术难以顺利研发。少数企业拥有自己的研发中心且研发中心在区外,大部分企业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进行研发。三是支持企业引进和留住人才的扶持政策还需加强。留住人才不仅要靠企业给予优厚的待遇,更需要政府提供宜居宜业的环境。比如,引进人才子女的就学、就医等问题,也需要当地政府提供更加完善的配套服务,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部分企业反映员工因子女上学问题离职。   (三)资金、土地等要素仍是制约生物医药产业做大做强的瓶颈。一是资金方面,目前我区有一大批正在孵化的小微企业新产品研发进入了中试阶段,急需注入大量资金进行规模化生产。一方面这些企业因受规模限制,无法享受现有风投基金政策支持;另一方面社会投资公司考虑风险问题,在风投基金支持力度不大的情况下投资积极性不高,企业融资形势严峻。二是土地方面,新入区投资企业面临征地、拆迁、办理土地手续、项目建设周期延长等困境。如:吉林正华制药租赁江河制药厂房以缩短建设周期,目前将销售部分转向我区,下一步计划将生产部分转移我区。   四、几点建议   (一)注重顶层设计,更加合理规划布局。当前,区委区政府已经明确利用300亩土地建设生物医药产业标准化厂房,为产业创新升级、做大做强提供重要载体。如何利用园区实现产业持续较快发展,在战略规划层面,还需进一步明确园区的差异化定位,通过错位发展和强链、延链、补链,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做大做强。一是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重点。在鼓励制剂药、生物制药、现代中药、医疗器械等领域发展的同时,要明确禁止类、限制类产业领域,严格控制准入门槛,推动生物医药产业绿色化、集约化发展。二是进一步细化园区发展定位。针对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的发展特色,组织有关专家、学者深入开展研究,在现有环境容量约束情况下,按照生物医药产业各细分领域和同一类型污染物排放情况,更加精准、合理地规划布局。三是合理布局园区配套设施。每个片区建设与生产能力和产品种类相适应的污水处理厂、废气和危废处理中心,为企业扩大产能规模提供“出口”。加强连接园区的公共交通设施建设,打通园区与城市交通衔接的“最后一公里”。   (二)注重政策扶持,分类精准施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统筹兼顾各方,既加强对行业龙头企业的精准支持,又强化对小微企业的精准支持;既有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普惠政策,又有对产业各领域分门别类、差别化政策。一是多措并举,引进和留住人才。在鼓励支持企业引进院士、博士等高端人才的同时,为企业引进技术人员、技术工人开辟绿色通道。研究制定鼓励支持企业和社会力量建设人才公寓的实施意见,支持企业、社会力量自建或与地方政府合建,尽快建成一批人才公寓,为企业引进人才提供住房保障。二是细化资金扶持政策,解决企业融资难题。对大中型优势企业,在企业上市、境外建厂或参加国际展会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对具有潜在优势的小微企业,通过政府风险基金与风投公司共同注资、利益共享、风险均摊的办法,降低风投公司风险,引导其加大资金投入,促进小微企业快速成长。对生物医药产业不同领域新产品研发,充分考虑化学药、生物药、现代中药、保健产品等的研发投入情况和产出预期,分类给予奖补政策扶持。加大对药企“一致性评价”奖补力度,支持企业更多产品通过国家评价,提高市场竞争力。   (三)注重问题导向,贴心服务企业。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转变服务方式,变政府“端菜”为企业“点菜”,企业需要提供什么服务、政府部门就去服务什么,企业有什么困难、政府部门就去帮助解决什么。一是认真问计企业家。定期邀请在生物医药健康行业工作多年的企业家、专家学者开展座谈,倾听他们的意见建议,为我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谋良策、出实招。二是加大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推介宣传。多举办有影响力的高端论坛、峰会和会展,打造知名品牌展会;多组织重点企业参加国际健康产业博览会、全国药品交易会和中国生物产业大会等大型国际国内展会,加强对外宣传推介,提高我区生物医药产业的知名度、美誉度。   医药产业调研报告4   背景介绍:   近年来,随着国家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医药产业也逐渐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医药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我们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调研。   市场调研:   通过对市场进行调查和分析,我们发现,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和医疗技术的不断创新,医药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各类药品、器械和医疗服务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市场潜力巨大。   企业调研: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详细了解了多家医药企业的.情况。不同类型的企业在医药产业链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的注重药品的研发和生产,有的专注于医疗服务的提供,有的则致力于医药销售和分销。这些企业在不同领域发挥着各自的优势,共同推动了医药产业的发展。   政策环境:   政策环境对医药产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家不断出台支持医疗事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为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展望:   从调研得出的情况来看,医药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医疗需求的增加,医药产业将迎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我们相信,在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医药产业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结论:   通过这次调研,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医药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也更加坚定了对医药产业的信心。我们将继续关注医药产业的发展动态,积极参与其中,为医疗事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医药产业调研报告5   医药产业作为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重要行业,其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国民健康水平和社会经济进步。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医疗改革的深入以及全球健康需求的持续增长,医药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调研报告如下:   一、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1. 市场规模与增长   近年来,全球及中国医药市场需求旺盛,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据统计,2024年1-4月,中国医药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8077.80亿元,尽管同比下滑0.8%,但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30%,显示出行业在调整中逐步复苏的态势。   特别是皮肤病用药市场,随着居民健康意识的提高和疾病谱的变化,其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全球皮肤病用药市场在20xx年增长8%,其中遗传性过敏性皮炎药物市场增长尤为强劲。   2. 政策环境   政府对医药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通过一系列政策调整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例如,鼓励创新药研发、推进中药现代化、加强医疗器械监管等。   医保政策调整对医药市场影响深远,如医保目录更新、支付方式改革等,对医药企业的经营和盈利能力产生重要影响。   3. 技术创新   生物技术、基因治疗等前沿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医药产业带来新的'增长点。新药研发周期缩短、成功率提高,为医药企业提供了更多市场机遇。   国内外药企纷纷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新药上市和产业升级。例如,Amgen的enbrel被FDA批准用于治疗中重度慢性斑块性银屑病后,其在皮肤病用药市场的地位显著提升。   二、市场趋势   1. 创新药研发   随着国家政策对创新药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大,创新药市场将迎来快速发展期。预计下半年,创新药企业将在研发投入和新药上市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特别是具有临床价值和高创新性的产品,将受到政策倾斜和市场青睐。   2. 医疗器械市场   医疗器械市场将迎来新一轮增长机遇。随着各地鼓励设备更新的政策出台,高值耗材、综合器械等细分领域将持续保持良好增长势头。   国内医疗器械企业在国产替代和技术创新的双重驱动下,有望在全球市场占据更重要地位。   3. 中药板块   中药板块在2024年一季度表现出色,超出市场预期。随着中医药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消费者对健康重视程度的提高,中药企业将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   三、竞争格局   1. 国内外竞争   国内外药企在医药市场上的竞争日益激烈。国内企业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影响力等方式增强竞争力;国外企业则通过并购重组、国际化布局等方式拓展市场份额。   特别是在创新药领域,国内外企业均加大投入力度,争夺市场先机。   2. 市场集中度   医药市场的集中度相对较低,但部分细分领域如皮肤病用药市场等已出现龙头企业。未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政策的引导,市场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   四、未来展望   1. 创新驱动发展   创新将成为推动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医药企业需要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新药研发和技术创新,以满足市场需求和提升竞争力。   2. 政策引导与支持   政府将继续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为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包括完善医保政策、优化审评审批流程、加强监管等。   3. 国际合作与交流   全球化合作将成为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医药企业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共同推动医药行业的发展和进步。   综上所述,医药产业在面临挑战的同时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加强国际合作等措施,医药产业有望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时,政府和企业需要共同努力,为医药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医药健康行业报告范文第1篇

一、 我国专业报发展面临的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专业报发展迅速。据不完全统计,至今我国现有1938种正式报纸,其中行业报1129种,数量大大超过了美国。而以医学卫生专业报为例,全国就有近50家,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最近几年,随着报业市场竞争的加剧,专业报遇到的困难也越来越多,除少数几家专业报适应性较强,仍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外,大多数专业报面临着严重危机,分析原因主要有:

⒈办报体制的羁绊

专业报大多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创立的,大部分隶属于与专业有关的厅、局等衍生主管部门,属公费办报。这种办报模式有正负双面影响,其中“旱涝保收”小康式生存环境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办报人手脚,部分专业报仍由上级行政领导任总编,使报纸缺乏独立操作的环境及能力。其实,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进一步深入,这种旧的体制模式很快会消失,如果专业报不谋求发展之策略,办报人思想不转变,认识不到形势的严峻,那么无论对上级主管单位还是报社自身均无好处,一旦“断奶”,淘汰将成为必然。

⒉专业报之间竞争加剧

从大环境来看,专业报面临的不光是自己省内的竞争,全国范围也有对手,更何况境外争夺也在步步逼紧。从小气候来说,各专业报虽然内容、对象等方面有所侧重,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现象的存在,客观上加剧了竞争。有的专业报通过行政干涉手段来争取发行量,但此乃下策,强拉硬塞的结果反而使自己失去竞争力。

⒊综合性报纸争夺读者

综合性报纸为了自身的发展及社会需求,纷纷扩展内容,扮演起“专业”角色,与专业报抢稿件。不少综合性报纸加大了经济、卫生、科技、法律、维权等内容的版面,造成对卫生、法律、科技等专业报的压力,而综合性报纸有着影响面广、大众易接受等优势,这是众所周知的。

⒋专业报自身因素限制

作为自己本行业兴办的专业报,不同程度带有行业封闭性色彩,在编发稿件中往往首先满足部门自身的宣传,因此,带有明显的行业部门机关特征,从而降低了社会影响力,限制了读者覆盖面。行业的需要不一定就是老百姓需要,版面上文件、报告太多,会引起读者反感,失去读者对报纸的亲和力。

二、 我国专业报发展的前景

尽管我国专业报的发展面临一定的困难,但在报业日趋激烈的竞争中专业报以其行业特色和知识性,仍有其独特的竞争优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⒈行业宣传的需要

专业报的产生是各行业自我宣传的需要。改革开放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活都进入了一个比较稳定的时期,社会各个行业的发展使专业报有了明确的办报主体,办报经费得以保证,专业报主管部门经济、政治等方面实力越雄厚对专业报的扶植也越得力,成为专业报得以生存的主要支柱。这也是近几年部分专业报发展较快的主要因素。

⒉满足群众多方面阅读需求

随着社会进步,人们的生活质量日益发生变化,他们对不同种类及层次的信息感知愈来愈迫切,过去那种单一的宣传方式及大报一统天下的局面已很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因此,高品位、有特色、有个性、耐人读的专业报越来越受人青睐。

⒊发行市场依然很大

专业报发行问题一直困扰着专业报前进,有人认为受专业性质限制发行量很难突破,其实不然。就拿医学卫生专业报为例,在专业报中一直以“大户”身份独领,浙江省公开发行的有:《生活与健康》,周二报(10万份),医学会主办;《当代家庭报》,周一报(12万份),计划生育委员会主办;未公开发行的有《浙江老年报》及《浙江卫生报》,粗略估算,此4份报纸有30万份总发行量,按浙江省138.44万户(4446.86万人口)计,每46户才拥有一份,况且《生活与健康》为全国发行,可见市场之大。

三、 我国专业报发展的市场竞争力分析

报纸虽然是一种精神产品,但它仍然是一种商品,作为商品就必然经受市场考验,同时也必然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如平等竞争、自主选择、优胜劣汰等。处于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之境况的专业报,如何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中立住脚,并勇敢地迎接挑战呢?笔者认为专业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明确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从而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实现良性循环的发展。对专业报而言,其核心竞争力包括以下几个因素:

⒈报纸的定位

每种报纸一般都有一个定位问题。报纸的定位是指报纸面对何种群体,主要传递何种信息,为谁服务,如何争取广告客户等等。特别对专业报而言,由于其专业性较强,准确的定位和明确的发展策略尤其重要。例如《平安时报》的定位是公安干警、交通行业、驾驶员、社区工作者;《农村信息报》的定位是农村及农村科技工作者;《浙江市场导报》的定位是宣传浙江经济、个私经济和浙江市场的新成就、新情况,为浙江创业者引路,为中国民营经济代言;做最好的财富周报。

不同的报纸定位不同,报纸阅读的对象就不同,其发展思路、营销策略都有所不同。例如省级行业报的定位是:读者以本行业人士为主,信息主要是关于行业的,这种报纸发行量不是很大,但必须及时宣传新科技、新思维,以满足读者群对新知识的渴望,稳定读者群。专业报发展中就必须根据读者群的需要明确自己的办报宗旨,为读者群提供更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和专业知识指导,同时还要及时准确地反映相关群体的呼声与观点,形成特色鲜明、内容丰富的办报风格,才能稳定读者群、发展读者群。

⒉报纸的发行模式

报纸的发行模式不同,对报纸的经营运作有重大影响。对专业报来说,读者更多的是通过自费订阅来获取报纸,因此,发行方式更多的是投递而不是零售。对于报纸的传递速度,报纸发行上流行“出好报不如出早报”,早和快是发行制胜的一对法宝,发行的时效牵涉到好多环节:编辑部能否按时交版?印刷厂的设备是否先进,能否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报纸印出来交给发行部门?发行部门如何尽快分发好,在最短时间内送到发行站?发行站能否及时组织人员,以最快的速度把报纸送到读者手中?这是一个接力赛,任何一个环节一旦“卡壳”,都会影响发行的时效,因此这“一条龙”要有明确的规范,分清责任。所以,必须选择投递及时、准确、服务质量好的发行模式。

此外,不同报纸的读者地域分布有所不同,其发行模式也相应发生变化。如《农村信息报》,该报的读者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中心城市读者较少,发行量也少。所以,采用邮局发行模式,以争取更多的中心城市读者,提高中心城市的发行量,从而吸引广告客户。而《浙江市场导报》的读者主要是经营者、企业家、主要分布在市场及城镇,因此,采取自办发行模式较为合适。

⒊报纸定价与资金运作

报纸的定价与报纸的发行方式、成本核算、竞争对手的报价,广告收入的预期、读者心理等有关。一般而言,大多数面向市场的市民报,以尽可能低的价格获得尽可能大的发行量,再用尽可能大的发行量吸引尽可能多的广告,以广告费弥补报纸发行的亏损,报纸最终获取利润,国外报业经营者把这种发行量与广告收入的关系称为“发行螺旋”。这种策略使发行收入无法抵消纸张成本,发一份亏一份,成本核算就是关键问题。低价报纸成本负担很高,广告是否能填满这个洞?何时能填满这个洞?而报纸的定价高,发行收入高,成本消化快,又担心发行量上不去。因此,如何准确平衡定价、发行成本、发行量和广告收入的关系,形成资金运作的良性循环必然是专业报发展的一个核心环节。

当然,解决问题的关键还是专业报内容的丰富多彩以及读者群体和广告厂商的市场肯定。例如《浙江市场导报》在紧抓工商系统这条已建立多年的发行主渠道的同时向外延伸,借助行业信息员推广宣传报纸,从市场到城市,从个体户到大企业、到浙商,走出了一条逆向行驶发行之路,正因为实施的是“市场包围城市”的战略,在群众中根深叶茂。不少普通读者就因为手中有了一份《浙江市场导报》,在经营、生活中遭到困难,就在第一时间想到向《浙江市场导报》求助,而导报记者通过媒体优势,一次次诚心帮助他们排忧解难,给导报带来社会效益的同时,这些读者对导报的感情更深厚了,从而促进了发行。对报纸来说,如果质量是根本,发行量则是保障,保障报纸有一个不断自我发展的后盾。发行量越大,报纸实力越强,有助于提高报纸质量,而质量的提高又能拓展发行空间,由此形成报纸运作的良性循环,促使报纸越办越红火。

四、 对专业报发展的建议

当前专业报的发展已经从计划体制走向市场机制。我国大量专业报能否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并寻求更大的发展,是值得深思的问题。笔者认为专业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拓宽发展思路、提高办报能力。

⒈更新观念适应市场,尽快转变体制

随着生存环境的改变,有些专业报思想转变快,他们大胆摆脱来自上下左右的种种束缚,自寻出路,在战略和战术上胜人一筹,坚决从过去陈旧的窠臼中走出来,走向普通人的生活,走向色彩斑斓的市场中,报纸得以较快发展。但也有一些专业报市场适应性差,观念陈旧、缺乏竞争意识,以不变应万变,任报纸萎缩或处于维持状态,这样难免遭受停刊、出让刊号等结局。《医药时报》便是一例。

在适应市场竞争环境的同时,专业报在内部管理体制上也需要加快改革的步伐。一张好报纸需要一个优秀的办报群体、一个相对自由宽松的办报空间、一个有激励机制的良好氛围、一个正确的办报理念,而报人应是有理想、有能力、有活力、与时代合拍的新人。所有这些均需以转变体制为前提,政策宽松、人才可以流动,体制活了,报纸也就更活了。

⒉准确定位读者群,不草率扩大“领地”

专业报必须立足本行业,从内涵中开掘,外延中拓展为主导思想,定位于相应的读者群。如发行量较大的《科学时报》定位于高层次知识分子,该报纸改版后组稿思路清晰,文章内容吸引人,受到广大中青年知识界读者的欢迎。

与此同时,专业报需要坚守专业色彩,不草率扩大“领地”。行业报的专业特色是伴随着它的诞生、成长过程而逐渐形成的。个性是专业报的生存基础,失去专业特色就会失去生存的条件。综合性报纸所设的专版专栏有不少局限。所以专业报在不藐视综合性报纸专版专栏的同时不必过分畏惧他们带来的压力。坚守专业阵地并深度切入专业,发扬自己优势仍是一条通往光明的捷径。

⒊抓好发行工作,整合发行模式

发行工作在报纸发展过程中一直起重要作用,报纸起落与发行量关系密切。发行工作所有报纸都在做,但看谁做得巧做得妙。一张报纸要脱颖而出首先得使它引人瞩目,报纸同属商品,同样需要自我推销、自我宣传。人们如果不了解有这么一份专业报,那么何从谈起喜欢它、订阅它。杭州日报社主办的《都市快报》从发行第一天起就在街头巷尾设点或请人流动叫卖,效果很好,一方面让更多读者了解《都市快报》,另一方面也方便群众买报。专业报也可以尝试走这条路,如经济类报纸完全可以在市场、商街等地方设摊或流动卖报,让经营者、消费者抽空读一点专业和维权方面的知识。至于在其他媒体做广告也有相当效果。

在发行模式方面,专业报可以建立水平式发行体系。水平式发行体系是指邮局发行与自办发行并重,即两条腿走路。这一模式是最适合专业报发行的。它的特点是报社可以根据读者分布的地域特点,把邮发和自发结合起来,利用邮发的收订、运输、处理、投递四大网络可以使得外埠边远地区的读者能顺利地见到报纸,这远比自身在省外各地建立一支庞大的发行队伍合算。同时,发挥自办发行的优势,通过自己的发行网络在本埠或在离报纸所在地不太远的地区发行报纸,可以保证迅速快捷地把报纸送到读者手中,这对一城多报的城市报来说极为重要。谁的报纸能在第一时间与读者见面,谁就赢得了读者。因为读者接触信息时总是先睹为快,对于同质化问题较严重的我国报纸来说,最先让读者接触到自己的报纸是发行的首要任务。自办发行能较好地做到这一点。把邮发和自办发行整合起来,还可以牵制邮局,使其不断改进发行质量使自己从中获得好处。

⒋克服文件化倾向,满足读者多种需要

专业报应竭尽全力撷取、开掘、提炼本行业有价值的新闻,而不应专门刊登给人带去沉闷感的大块头理论性文章。平时注重读者的心理需求,多刊登一些读者喜读,可操作的实用性文章。《浙江市场导报》“新浙商”、“新消费运动”、“维权”等栏目,免费为读者服务,且诚心诚意,得到了读者一致好评。想读者之想,为读者服务也是专业报一大法宝。

此外,报纸以它的耐久性、收藏性成为电视台、电台不可比拟的媒体。故牢牢抓住读者这种珍藏心理很有必要。经常采编一些有收藏价值的文章以飨读者不失为良策。在设置栏目,刊登系列连载文章时不妨先考虑读者是否感兴趣,合不合他们胃口,其实用性、知识性等是否已达到读者愿意收藏的境界。其实专业报在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参考文献:

⑴董顺立、董林:《自主发行报业发行战略正确选择》,《新闻战线》,1998.8

⑵宋健武:《试论我国报纸发行方式的改革》,《新闻战线》,2000.7

⑶张平:《试论报纸发行的多渠道营销系统》,《新闻知识》,1999.11

⑷屠忠俊:《报业经营管理》,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2年

⑸科特勒:《营销管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⑹俞国明:《媒介的市场定位》,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

⑺幸培瑜:《打造集团的核心竞争力》,《中国记者》,2001.6

⑻何宁:《激发活力追求效率》,《新闻战线》,2001.5

医药健康行业报告范文第2篇

三九医药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指导下,不断进行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实行高科技、高质量、高效益的方针,以生命健康产业为核心,以实业报国为己任,向着建设世界一流植物药企业的目标不断迈进。公司重视科技、尊重知识,为了将公司建设成“知识型企业”,努力强化规范企业内的各项管理流程,三九医药进行了公司岗位体系的规划、薪资体系和绩效管理流程的规划,并采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来强化咨询的结果,同时也希望系统能帮助公司规范企业的内部管理,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与信息支撑,为公司的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人力资源管理上的保障。

三九医药希望通过导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来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规划企业的组织结构与岗位体系、实现人员配置、具有完善的招聘与选拔功能、规划企业的薪酬体系与薪酬管理工具、高效的绩效和培训管理流程、强大的门户功能、完备的权限和系统控制体系。

三九医药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以人力资源部的日常管理与操作为主体,让员工与企业的各个阶层的管理人员参与到工作中来为原则,将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方面转化为可以收集的信息,同时对于这些信息进行分析与抽取,为企业的决策服务,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持。

三九医药在综合比较国内几个主要EHR软件厂商产品的技术性能和蕴涵的管理理念的基础上,结合前期所做的咨询,选择了东软和翰威特联合开发的慧鼎作为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解决方案。

集中管理 全员参与

东软针对三九医药自身的管理特点,在慧鼎人力资源管理解决方案的基础上,为其定制了适合并适用的三九医药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在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员工自助等方面,紧密地与咨询顾问所取得的成果相结合,使咨询成果转化为企业与人力资源部可以利用的宝贵管理与信息财富,为人力资源部的工作服务、为企业领导的决策服务、为员工与企业之间搭起沟通的桥梁。

三九医药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体现了“集中管理全员参与”的应用模式与手段。人力资源部作为整个系统的核心,担任起所有人力资源管理运作环节的发起和管理的职能,员工则作为信息的使用者与传递者。在各个管理流程中员工的参与作为人力资源管理者信息的来源与依据,同时,员工的参与也在人力资源管理者所制订与规范的管理流程中,作到“有规可依,有规可循”,极大限度地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同时也规范了企业的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职能范围是:搭建企业的组织结构体系、规划企业的岗位体系、进行日常的人动、执行公司的薪酬管理体系、完成日常的薪酬管理运作、完成日常的招聘与选拔工作、规划企业的绩效管理过程、分析绩效考核结果数据、规划企业的培训管理过程、分析员工培训的信息数据、为企业领导制订公司各个发展方面的信息报告、了解并掌握员工最新的动态,及时调整已设定的工作流程与环节,以使它最大限度地适应企业的管理与发展。

其他参与人员的职能范围是:分享人力资源管理者的信息成果、参与企业的绩效管理过程、培训管理过程、以提交议案与意见的方式,为企业管理与业绩的提升贡献智慧。

相互配合 快速推动

三九医药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项目先后经历了需求调研、客户化开发、系统实施、系统试运行四个阶段。其中客户化开发与系统实施占据了整个项目的大部分时间。东软作为解决方案的提供商,本着为用户提供最优服务的原则,及时响应客户的要求,合理规划项目的进程。项目的成功实施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了充足的保证。

第一,三九医药对该项目给予充分的重视。公司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双方定期开碰头会,针对项目的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给予积极关注和认真推动,有利地保证了项目的实施。

第二,详尽的需求调研。针对用户的特点,在需求调研阶段充分了解用户现有的管理状况与管理流程。

第三,严密的设计充分体现了用户自身的特点。根据三九医药的管理特点,解决方案从薪酬管理、绩效管理、培训管理、员工自助等几个方面对于现有慧鼎人力资源解决方案进行了改造,以更加适合用户的需要。

第四,以专业态度来进行实施,以专业的培训来带动实施效果。

第五,充分重视顾客的意见。在每一次实施过程中,对于用户提出的意见,东软本着以客户为中心的思想来尽可能满足用户的需求。

高效的业务和薪资管理解决方案

三九医药人力资源解决方案以运用顾问咨询成果为最大的目标,以现有的慧鼎人力资源解决方案为基础,形成了有针对性、高效且适用的三九医药人力资源解决方案。

三九医药在员工的薪资管理方面严格根据员工的编制状态区分为两个管理集群。对此,系统采用如下的处理方式:不同的群组采用不同的员工进行管理,相互间信息没有交差,保证了薪资数据的严密与不外泄;不同的群组间采用不同的薪资管理体系,采用不同的薪资项目定义与发放策略定义,保证可以灵活地定制两个群组自身的特定薪资管理内容;对于不同的群组提供了不同的报表分析结果,用信息的划分来得到不同的数据,企业管理者可以有针对性地得到两个群组的薪资成本统计,以助其决策。

建设“知识型企业”

三九医药定制了具有自己特色且对于企业发展有利的绩效管理理论与流程。他的培训管理具有灵活性高、员工参与度高的特点,一次培训也许完全是由员工自发参加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只对培训过程进行侧面的规划与管理。针对这一特点,专门设计了更加合理与高效的培训管理流程。

医药健康行业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网络财务报告 信息披露 披露质量 调查

作者简介:朱庆须(1970―),男,河北高邑人,石家庄经济学院会计学院讲师宋绍清(1963―),男,吉林辽源人,石家庄经济学院会计学院院长,教授

一、调查方法设计

(一)调查对象本次调查以反映企业的网上财务信息自愿披露情况为目的,我们选择了河北省33家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调查。选择样本调查的目的是反映一般企业的情况,样本企业业绩中等水平且行业分布较广。样本企业中电力、煤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2家;电子行业1家;石油、化学、塑胶、塑料行业9家;采掘业2家;房地产业1家;金属、非金属行业10家;机械、设备、仪表业4家;纺织、服装、皮毛业1家;食品、饮料2家;医药、生物制品1家。

(二)调查手段时间调查主要采用网上调查和记录的方法。调查的调查时间2004年5月15日至2004年5月21日之间,目的是为了使上市公司在年报披露之后一段时间将信息披露在互联网上。

(三)调查方法我们通过证监会指定披露网站以及搜索引擎来寻找企业网址,主要是寻找公司网址并通过搜索引擎反映公司的知名度。其中证监会指定披露网站为《巨潮资讯网》(省略);搜索引擎中我们选择了四家搜索引擎,分别为:c~gle(《省略》);《雅虎中国》(http://cn.search.省略);《百度》(http://省略);《新浪》(cha.省略)。其中GooSe和《雅虎中国》是全世界上拥有搜索核心技术的两家公司,百度和新浪是在国内知名的搜索引擎。在此基础上,逐一测试所搜索到的网址,测试是否能够顺利进入企业的网站。对能进入的网站进行调查,逐一记录调查情况,下载企业的年报信息,并对有网站的企业网站首页截图,最后汇总调查结果并分析。

(四)调查内容本次调查包括以下方面内容:一是应用水平。主要了解被调查企业对互联网的应用情况及使用水平。包括有无网址和能否进入网址。二是重视程度。主要了解被调查网站中的信息披露情况,以及被调查企业对于财务信息披露的重视程度。包括网上信息主要类型和财务信息表示醒目程度等项目。“财务信息表示是否醒目”指标的评价标准为:对企业主页面中有与财务相关的链接或者有投资者关系链接的,视其为醒目,其他则为不醒目。三是信息的形式与数量。主要了解被调查企业中披露财务信息的企业对财务信息以何种形式披露,且披露的程度如何。包括按会计规范要求全文披露,仅披露财务报表,仅披露部分财务指标,披露摘要部分及部分财务指标等项目。四是信息质量。主要了解被调查企业中披露财务信息的企业披露财务信息的充分性。可靠性和可比性。包括披露是否充分、可靠性、可比性等项目。“披露是否充分”是指信息披露是否按照会计规范进行披露。“信息安全说明”指披露中是否有对信息使用者使用该信息的安全性进行说明。“可比性”指网站中是否有以前年度的财务信息。五是审计信息。主要了解被调查企业中披露财务信息的企业对审计信息的披露程度。包括全文披露、简要说明或提示、无法进入等项目。六是利用情况。主要针对企业财务信息使用者利用信息的便捷程度进行调查。包括便于浏览、便于分析、便于下载(报告的格式)、便于反馈等项目。

二、企业网络财务信息披露调查结果

(一)应用水平通过搜索引擎和对证监会指定披露网站的搜索,我们发现33家企业中有27家企业拥有自己的网站,占81.82%,这一数量高于在证监会指定披露网站巨潮资讯中的22家;在四家搜索引擎中都能够找到的企业有17家,占有网站企业数的62.9%,绝大多数企业都能在2家(包括2家)以上的搜索引擎中搜索到。百度和新浪两家中搜索到的企业网址数均为22家。对有网址的单位逐一测试,发现搜索有3家企业网站不能进入,其中有两家表示正在建设中或升级中,有一家无法链接到企业的主页。能够顺利进入的企业占有网址企业的88.9%,占调查总体的72.73%。

(二)重视程度调查发现:企业在网站中各种信息,如公司背景、产品服务、新闻、电子商务、企业文化等。其中公司背景和产品服务的企业占能进入网址企业的95.83%。披露财务信息的企业有16家,能进入网址企业的占大多数。在16家披露财务信息的企业中,有13家企业首页中有财务信息的链接,这一比例占能进入网址企业的54.17%,占披露财务信息企业的81.25%。

(三)信息的形式和数量该项调查主要针对信息是以何种形式披露的,我们逐一下载了披露财务信息企业的最近一期的年报,发现16家披露财务信息的企业中,有13家企业的年报能够按照会计规范的要求进行披露,使投资者能够充分掌握企业的财务信息,占披露财务信息企业的81.25%;其余3家中有1家披露了财务指标,2家披露了文字摘要部分及部分财务指标。

(四)信息质量调查发现,有13家企业完整的披露了财务信息,占披露财务信息企业的81.25%;14家企业披露了审计信息,占披露财务信息企业的87.50%;14家企业提供了以前年度的信息,便于信息使用者分析和比较财务信息。

(五)审计信息调查发现:在披露审计信息的企业中有13家企业对审计全文进行披露,占披露财务信息企业的81.25%,占披露审计信息企业的92.86%,这表明绝大多数企业都能完整地披露审计信息。

(六)利用情况调查结果是:浏览,在网页中有明显的链接,并能够顺利打开网页。企业财务信息网页能够顺利进入的有15家,占披露财务信息企业的93.75%。分析。指能否对财务信息进行在线分析,或是下载后进行分析。测试发现,没有企业提供在线分析,有7家企业提供下载,占披露财务信息企业的43.75%。下载。主要测试财务信息能否被下载保存,是什么格式。经测试16家企业的财务信息都可以被保存下来,其中9家企业提供PDF格式的文档下载,占披露财务信息企业的56.25%;3家企业提供doe格式的文档供下载,占披露财务信息企业的18.75%;另外4家提供html格式供在线浏览只能保存,占披露财务信息企业的25%。反馈。这一指标主要测试网址有没有方便的反馈信息设置,根据调查有13家企业有反馈设置,占披露财务信息企业的81.25%。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企业应用水平不高企业网站是企业在互联网上宣传自己的窗口,通过互联网用户或投资者可以更方便了解企业。因此网站是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所应当具备的。但调查结果表明,样本企业中有网站的企业比例为81.82%,总体水平较低。而2000年沪

市最佳的36家企业中有网站的企业比例为83.33%,而同期国外90%以上的企业有自己的网站。在媒体中正确披露自己企业的网址同样是非常重要的,经过调查发现,有少数几家企业在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指定披露网站中并没有披露网址,还有的企业披露出的网址是错误的,这都会使信息使用者无法找到企业网站了解企业信息。

(二)披露的财务信息量参差不齐从有网站的企业看,各个企业所披露出来的信息量差距很大,多数企业披露了公司背景、公司新闻、企业文化等信息,有的企业还提供外文版的信息。在财务信息披露方面,一些企业仅披露了年度报告,而有些企业不仅披露了年度报告,而且披露了股东大会的公告、半年度报告、月度报告等。披露充分的信息能够加大企业的透明度,从而更有利于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

(三)财务信息披露形式单一调查发现,上市公司往往是采用doc或pdf格式的文档将传统的财务信息置于网上,披露形式单一,且多为纸质文件的扫描件或电子文本。随着数据库技术、超文本和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发展,网络财务信息披露的形式也应当更为多样化。报告应以报表、文字信息为主,辅之以图像、声音等更生动的形式,这样就能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更直观的信息。

(四)信息的安全性低传统的财务信息披露以纸质为主,被篡改的风险很小;而网络财务信息披露则面临着许多潜在风险,这些风险既可能源自网络技术本身的缺陷,也可能源自企业财务信息披露的网络化。技术风险主要在于网络自身的风险。如财务数据库服务器易遭受内部人员以及黑客的盗取、破坏以及恶意的更改,这不但会给企业自身带来损失,同时信息使用者可能因错误信息而向企业提讼,企业很可能承担连带的法律责任。再如网络日益猖獗的病毒会让企业的网上财务信息丢失。对于企业财务信息披露的网络化,由于没有网络财务信息披露的规范,在网上披露的信息多是企业自愿披露的信息,这有可能使得企业只披露利好消息,从而误导信息使用者。调查中发现,没有一家企业有关于信息安全方面的说明,这表明企业人员还没有或少有这方面的意识。

(五)网上数据过于陈旧,更新不及时调查发现,很多企业没有能够提供最新的财务信息,个别企业只提供了2000年前三年的年报数据,而没有提供最新的数据。这使互联网的高效、快捷等特点不能充分发挥。

四、企业网上财务信息披露的改进建议

(一)建立健全财务信息披露规范根据网络报告目前尚存在的问题,应推广全球统一的可扩展企业报告语言(XBRL),以满足全球用户获取及时、相关、准确的信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及我国准则制定部门应该组建特别工作组织评价财务报告电子的现状及及其影响,制定网上财务信息披露准则框架。与国际会计师联合委员会(IFAC)合作,建立网上财务信息披露准则或保证准则;与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IOSCO)及国内证券监管机构合作,保证网络企业报告的质量,并强制实施已颁布的准则。网络财务信息中应包含以下:反映和评价企业总体情况的定期报告。在基本财务报告基础上,增加报表内容和报表种类,如报表的附注说明,投融资信息报告,人力资源报告。分项目信息和预测信息等,可以不局限于年报,包括季报、月报、旬报。披露重要会计信息,主要包括重大交易事项、即时发生的原始信息和处理信息、重要事项预测分析说明等。披露重要非财务信息,如顾客满意程度、人力资源信息、高层变动情况、重要经济诉讼等。

(二)提高网上信息披露质量首先企业要切实遵守披露规定,按照要求进行网上财务信息披露,在相关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企业要按照诚实、守信的原则进行网上财务信息披露。其次,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设计合理的激励机制,消除产生披露虚假信息或隐瞒部分不利信息的动机。最后,强化会计规范,健全相关法规。要求注册会计师对网上披露的财务信息发表意见,并出具报告。

(三)采用多样化的信息披露方式网络财务信息的各组成部分之间应当形成一种“信息链接”,信息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借助“信息链接”主动迅速地搜索、获取信息,使财务信息使用者可以通过网络主动地提出信息需要。企业的会计人员借助软件技术,针对使用者所想了解的问题进行分析,改进财务报告。除提供原始的财务数据外,会计人员还可对财务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在网上披露相关的财务指标对其进行分析,或提供在线分析工具帮助信息使用者理解财务报告。企业会计人员还可以及时收集反馈信息,以便不断完善财务报告。

医药健康行业报告范文第4篇

想要考研的你,提及纳米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否会列出“神秘”“高薪”“高就业率”“高科技”这一系列关键词呢?

真正的“高富帅”专业

如果一定要用一个词来形容纳米专业,那就是“高富帅”。

说它“高”,是因为它的的确确是高科技的产物。1纳米是1米的十亿分之一,20纳米也仅相当于1根头发丝的三千分之一。也正是这么小的尺寸,才能够用来做材料。不仅如此,纳米材料还都带着“特异功能”,具有奇异的化学物理特性。纳米虽小,用途却大,小尺寸成就大空间,真是高不可测。而研究生阶段需要学的课程也很“高”:纳米材料的结构、尺寸和形貌的表征技术、纳米粉体材料的制备与表面修饰、一维纳米材料的制备、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纳米结构材料的制备、纳米材料的物理特性与应用、纳米电子器件的基本原理和微加工技术、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等都是该专业的主干课。是研究生的必修课,而新专业的科研空间更加广阔,所以发SCI的概率大大增加。想要写好论文,你就要了解纳米材料与技术的最新学科发展动向、理论前沿、应用前景等。而如果你打算游学海外,就更要在研究生阶段狂抓英语了。这一专业的专业英语词汇非常庞杂,有医学、化学、物理、材料学等诸多领域,需要系统地学习。笔者硕士一年级的时候大家每周都会用英报告,这样能有效提高英文水平,即使不打算出国,阅读国外文献也会非常流畅,开阔视野。纳米专业确实很“高”,但当你真正钻研进去,就会发现它的乐趣。

说它“富”,一点也不夸张。纳米技术、信息技术及生物技术被誉为本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纳米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起步,经历二十多年的发展,现在已经成为突飞猛进的前沿、交叉性新型学科。纳米技术作为朝阳产业,将在生物医学、航空航天、能源和环境等领域“大显身手”。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纳米技术高级顾问米哈伊尔·罗科甚至预言:“由于纳米技术的出现,在今后30年中,人类文明所经历的变化将会比过去的整个20世纪都要多得多。”如此看来,纳米技术必将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同时也能为该专业的同学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平台。

说它“帅”,是因为它有独到魅力,吸引青年学子投其怀抱。其实,大部分工科生的研院生活都是相同的,读文献、做实验、组会、听报告,这些几乎就是我们读研生活的全部。想学好纳米专业,你首先要做个杂家。在研究生阶段,你要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学习环境纳米材料的绿色制备及其规模化,面向环境检测的纳米结构与器件的构筑原理、方法,并且了解纳米材料与纳米结构性能与机理。而做到这些还远远不够,因为理工科专业的直接目标在于应用,因此还需要学习纳米材料在污染治理中的应用原理、技术与装置研发、纳米材料的环境效应与安全性评估、纳米材料在节能和清洁能源中的应用等,掌握材料学的工艺装备、测试手段与评价技术,具备相应的科研能力,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解决工程中局部问题的能力。运用纳米技术解决这些问题和一般的常规思路有着很大的不同,有着前路未知的期盼和发现时的狂喜,为此我们都成为典型的“技术宅”,大部分时间会宅在实验室里,在外人看来,可能是只顾科研无心生活的“苦行僧”,而只有我们才能体会到纳米的“帅”及给我们生活所带来的乐趣。

想要学好纳米专业,团结协作的能力必不可缺。其学习都是以课题组和实验室为单位,很多作业和项目都是大家集体完成,比如开发一种新型的纳米材料,大家都有不同的分工,这就需要我们能紧密地合作与沟通,分担辛苦分享成功。

同时,我们还需要有极强的表达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我们学校经常举办学术沙龙,需要大家上台演讲,不仅本专业的导师在场,其他专业的学生和老师也会来听,并从不同角度提出意见,所以我们要足够有气场才能HOLD住场面。而实践方面,我们都有做老师科研助理的机会,同时开展自己的课题研究,不仅要写得好论文,还要做好实验。想读纳米专业,要做的功课非常多,你只有都尝试了,才能体会到这个专业的巨大魅力,才会在科技的海洋里尽情遨游。

就业面窄是误区

对于纳米科学与技术专业,很多人对它的认识存在误区。很多人认为,纳米作为高精尖技术与日常生活相距太远,所以想当然地认为其就业难。

其实,纳米真实地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而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有一天我们的衣食住行都将离不开纳米技术。所以如果你能有幸就读该专业研究生,并在学术上有所造诣,愿意将所学学以致用,那么你的就业前景无限光明!

那么纳米技术到底是怎样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的呢,而我们工科生,又将以何种方式参与这种科技改变人们生活的进程呢?

衣:在纺织和化纤制品中添纳米微粒,可以除味杀菌。化纤布结实耐磨,但会产生静电现象,加入少量金属纳米微粒就可消除静电,穿起来非常舒适。

食:利用纳米材料,冰箱的抗菌能力大大增强。纳米材料做的无菌餐具、无菌食品包装用品已经进入市场。利用纳米粉末,可以使废水有效净化,完全达到饮用标准,纳米食品色香味俱全,还对健康大有裨益。

住:对于我们这代人而言,居家做家务、清理房间是一大愁事,纳米技术的应用可以省下我们很多力气。通过纳米技术,墙面涂料的耐洗刷性可提高10倍。玻璃和瓷砖表面涂上纳米薄层,可以制成自洁玻璃和自洁瓷砖,完全不需要擦洗。含有纳米微粒的建筑材料,还可以吸收对人体有害的紫外线。既省时省力又对身体好。

行:在出行方面,纳米材料可以提高和改进交通工具的性能指标。纳米陶瓷有望成为汽车、轮船、飞机等发动机部件的理想材料,可以大大提高发动机效率、工作寿命和可靠性。纳米球添加剂可以在机车发动机加入,起到节省燃油、修复磨损表面、增强机车动力、降低噪音、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环境的作用。纳米卫星可以随时向驾驶人员提供交通信息,帮助其安全驾驶。

而这些,只是纳米科技应用在生活中的很小一部分,纳米技术兴起晚,发展态势迅猛,更多的核心技术需要我们这一代去发掘,以期使之更好地为民生服务。可见纳米技术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各行各业都需要拥有高技术高学历的纳米技术专业人才,所以就业前景广阔。

具体的就业方向,男生、女生之间相差很大。纳米专业的大部分女硕士,特别是女博士一般选择到大学或科研院所做研究。研究领域涵盖纳米材料、黏合剂、涂料、电镀、陶瓷等相关领域,从事相关产品开发、生产和检测等方面。大部分男生会去纳米材料行业企业或传统材料相关企业供职。可以从事纳米材料表征、石墨烯及碳纳米材料研发、纳米材料改性、纳米材料合成、无机纳米材料制备以及交叉学科纳米材料应用的相关工作。

跨专业报考受青睐

纳米科学与技术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专业,不过并不限制跨专业报考,纳米科学与技术专业不仅不是个排外的“高富帅”,反而非常欢迎跨专业的学生融入其中,共同搭建纳米专业的大舞台。纳米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工科或理科门类招生,不同学校有所不同,但都非常欢迎与之类似的材料专业同学报考,因为都涉及材料学的基础知识,所以学起来会得心应手。同时,理工科专业背景如物理、化学甚至数学这类基础学科出身的学生,也很受该专业欢迎。

在报考纳米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中,也有一部分医学生。未来纳米技术应用于医学领域是大势所趋。利用纳米技术制成的微型药物输送器,可将适当剂量的药物,通过体外电磁信号的引导准确送达病灶部位,有效地起到治疗作用,同时可以减轻药物的不良的反应。用纳米制造成的微型机器人,它的体积可是小于红细胞的,你能想象到吗?通过它向病人血管中注射,能疏通脑血管的血栓,清除心脏动脉的脂肪和沉淀物,还可“嚼碎”泌尿系统的结石等。而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它与医学还会有更多的交叉。

院校介绍

对纳米科学与技术这种新兴学科来说,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侧重,所以这里重点介绍一下。而通过这些不同院校的专业方向设置,我们也可以多角度地了解这一专业。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是中国科学院与教育部共同建设并具有独立事业法人资格的全额拨款直属事业单位,自2005年开始招收研究生。现有博士学科专业点3个:凝聚态物理、物理化学和材料学;硕士学科专业点3个:生物物理、生物工程和材料工程。鉴于纳米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前沿交叉特性,在招生阶段,现将该学科挂靠在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和生物学4个一级学科下,并相应产生4个专业代码。涉及纳米科技系列进展、纳米检测系列讲、文献信息利用、人文系列讲座、纳米功能材料等课程。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2013年在7个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35人,专业包括纳米科学与技术、凝聚态物理、物理化学、材料学、生物物理学、材料工程和生物工程,研究方向涵盖高分子纳米功能材料、生物纳米结构、纳米医学、纳米复合材料、纳米电子学等几十个方向,方向非常细化,具有材料、半导体、物理、化学、微电子、生物、医药等专业背景的学生都可以报考。相信有志于纳米专业的学生,一定会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

国家纳米中心是比较典型的科研所,其吸引考生的除了实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待遇优厚。该中心不需学生缴纳学费,如遇国家政策调整还会有高额的奖学金返还制度,硕士研究生根据不同年级,每个月可以拿到1300~2500元的奖学金,博士会拿到3100~4500元的奖学金。此外,还会有其他生活补助等。研究生公寓已经完全宾馆化管理,非常舒适。在国家纳米中心深造,没有经济上的后顾之忧,这样你才可以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

大连理工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的工程力学系开设生物与纳米力学专业,已然在行业内一枝独秀。该学科依托于工程力学系和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软硬件条件优越,拥有先进的实验设备和仪器。学生有充足的动手实践机会,能在宏观、微观等不同层次上,进行跨学科的数值模拟和力学实验。同时,也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863”“973”等众多项目和基金支持。

该专业现在有生物器官生物力学模型及新材料应用研究、分子模拟和计算机辅助药物分子设计、微纳米与多尺度力学研究、生物材料的力学行为及其多功能化4个研究方向,涉及到力学、医药、生物、机械、材料、电子、控制、测量、微纳科技等领域。

大连理工大学这个专业的直博生学制是4年,而一般的直博生需要学习5年时间,而分开读硕士和博士一般需要6至7年,这吸引了不少学生报考,因为可以节约1~3年时间。当然,在4年的时间里完成硕士和博士学业,是一件很具挑战的事情,需要最大限度地提升效率。

苏州大学

苏州大学纳米科学技术学院是苏州大学、苏州工业园区政府、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携手共建的一所高起点、国际化的新型学院。该学院建立于2010年,由全球著名纳米与光电子材料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李述汤教授担任院长,教学科研实力雄厚,是国内高校中为数不多的专门的纳米科学学院。招生方向涵盖纳米生物化学、纳米技术工程、纳米材料、有机无机复合纳米材料等。有关纳米的专业在物理、化学、生物学、材料科学与工程4个学科下招收学术型研究生,相关专业学生都可以报考。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苏州大学纳米科学技术学院初试提供详细的辅导书和真题,有意报考的同学要多关注学院的网站,以获得第一手信息。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的纳米科学与技术专业在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和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均有招生,各有侧重。前者分为纳米复合材料、纳米光催化材料与技术、纳米光电子学、纳米管线阵列及其智能传感器、纳米材料制备与表征和纳米尺度结构与性能关系6个方向。后者在纳米催化、纳米生物医学、纳米材料分离分析、微纳传感技术和高分子纳米药物载体。很多方向在国内上处于领先地位,每年也有大量学生报考,竞争力较强。

武汉大学与国外多所大学有合作关系,大家如果在武大读研,出国交流、学习的机会比较多。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是典型的工科学校,其纳米专业当然也首屈一指。华科的纳米专业同样是热门,除去每年招收本校内推的学生,考研的竞争非常激烈。

在培养模式方面,华科非常重视学、研、产相结合,科研成果转化率非常高。在就业方面,很多硕士研究生在各科研机构及高校任职。如果你求学在华科,就不用愁生活保障的问题,学校的奖励机制非常完善。学院对每位研究生在校期间将发放生活津贴,并设立各类奖学金以奖励优秀的研究生,其奖励比例达80%。

医药健康行业报告范文第5篇

去年7月,《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在北京正式,引发了积极的社会反响,数十家媒体争相报道,对我国高职教育承担的社会责任及其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价值给予了中肯的评价,尤其是“近三年来全国800多万家庭出现了第一代大学生”这样的字眼,确实非常有助于社会去发现高职“不一样的价值”。教育部袁贵仁部长专门批示充分肯定该报告,认为报告内容全面深入,对于成绩、效果以及面临挑战的描述都相当完整、准确,并建议《中国教育报》全文转发该报告;鲁昕副部长也批示肯定该报告的体例、结构、文字,并要求深度研究报道高职质量报告成果,同时还亲自策划了《2012中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与就业报告》。自此,国家职业教育质量年报制度的建立开始走上完整、系统、规范、制度化的轨道。今年7月,《2013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又如期,进一步推出了各地区高职学生学杂费负担、生均财政教育经费投入水平等评价排序,以及培养质量“计分卡”,期待能够更客观地描述高职教育发展状况,如实反映新的一年来高职教育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人才培养质量有何新的“增量”。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质量报告,两份高职质量年报是受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和教育部职成教司的委托,由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和麦可思研究院作为第三方研究机构联合调研编写的。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马树超研究员作为主编之一,指出从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宏观视野出发,高职院校必须主要定位于服务高等学校面向区域经济社会的基础层面,面向以往那些难以为高校所顾及的广大低端服务领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高职教育的特色和优势,才能接地气、聚人力、助发展,实现地方与学校共生共长、合作共赢的全新局面,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新四化”建设提供重要的技术和人力资源支撑,报告中有很多生动的案例都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

马树超,1953年5月生,现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高职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科研项目规划工作小组常务副组长,中华职业教育社常务理事、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顾问,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作协作委员会副会长,上海市职业教育协会副会长、咨询专家委员会主任,上海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同时也是世界银行中国职教项目短期专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教短期专家顾问。他多次应国务院和教育部等中央部委邀请主持或参与国家重大决策咨询研究工作,著有《新世纪职业教育走向抉择》《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历史的抉择》《高等职业教育——跨越·转型·提升》《区域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等学术专著,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奖励,曾获得过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等七部门联合颁发的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教育更好更多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与“新四化”联系最直接的职业教育,更应该接地气。近年来,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作用逐步显现。我国高等职业学校具有地区分布均衡的优势,超过50%的院校在地级市及以下地区,能够扎根基层、深入一线,接地气、助发展,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区域协调和产业升级等方面已初见成效,成为高等教育为中小城市、小城镇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人才的重要平台。

一、助力地方产业结构提升

国家着力建设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要求各地积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区域特征十分明显的高职教育,在地方政府和产业部门的统筹下找到了施展身手的更大空间。不少高职院校的办学与区域产业布局对接、教学与行业用人单位对接,很好地满足了地方产业升级在人力资源规格与规模上的新需要。

位于西部地区的四川省德阳市,作为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计划投入6亿元,以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主体建设“德阳重大装备技术制造业产学研示范园”。德阳市政府秉承“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破除管理体制障碍,在非其所属的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设立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服务中心,机械工业电气、数控、焊接技术应用与培训中心,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和中小企业“窗口”服务平台等,有效提升了高职教育服务德阳重大装备制造产业的能力。高职院校对接产业的示范引领,也使得德阳地区集聚了更多的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市长陈新有说:“如果没有各类职业院校培养的成千上万的技能型人才,德阳的工业经济,特别是重装基地建设不可能取得这么好的发展。”

世界高铁看中国,中国高铁看华东。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国铁路同行,服务华东地区高铁与地铁发展,取得突出成效。学院与上海铁路局实施战略合作,共建全国一流的高铁综合实训基地,培养复合型的高铁技术技能人才,助推上海局率先实现铁路现代化;与各铁路企业合作建成真实设备、仿真运行的国内首家高铁教学站场,拥有与铁路正线对接的1200米线路和2个车站,大幅度提升了教学、培训、鉴定、研发和服务水平。学院与南京地铁联合成立全国首家地铁学院,在为其输送员工的同时也为长三角其他城市地铁公司培养人才。学院发展赢得了国际声誉,是欧亚(太)交通高校国际联合会副主席单位,成为著名高校韩国交通大学的交流生合作院校。

二、助力“三农”发展

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直面农业、深入农村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校涉农类专业能否服务“三农”,毕业生能否“下得去、用得好、留得住”,关系到县域经济转型、农业现代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00―2010年,畜牧类技术人员中具有专科学历的比例由9%提高到20%,增长幅度在一产和二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中领先,反映了高职院校畜牧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具有较好的对口率、稳定率和服务“三农”贡献率。

江苏农牧职业学院服务现代农牧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学院与泰州市政府合作,投资3.3亿元在农业综合开发区、经济开发区、医药高新区分别打造了江苏现代畜牧科技园、倍康药业有限公司和中药科技园三个产学研基地,培养现代畜牧业技术技能人才。由教师、学生、行业技术骨干组成六大科技创新“混编”团队,实施“品种+基地+技术”服务模式,仅2011年就推广“苏姜猪”种猪4366头、销售商品猪21.2万头、“苏牧1号”白鹅62.9万只。近3年来,学院为畜牧行业培养和输送了12000多名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就业率平均在98%以上,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贵州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生1/3来自铜仁,1/3来自省内其他地区,1/3来自省外,专业教学内容对接当地产业发展,80%的毕业生留在铜仁,为当地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支撑。学院通过开设农技“120”服务、“惠农快车”广播电台栏目、“农民之友”手机短信等,搭建“立体”农业科技信息网络服务平台,通过举办种植和养殖技术、茶叶加工技术及家政服务技能等短期培训,培养了一批产业大户、种养能手和创业致富典型。学院一批专业教师受聘县乡政府和企业任“技术帮手”“技术总监”和“技术顾问”等,发挥了科研服务“三农”的重要作用。学院实施“一师一班一村一品”服务工程取得明显成效,近三年选派500多名师生开展进村服务活动,协助创建省、市和县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48个,例如松桃苗族自治县水竹村得到学院服务工程助力,人均纯收入从2007年600元增长到2011年4260元,成为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三、助力高质量城镇化建设

高质量城镇化将是未来十年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动力。高职院校落户中小城市、落户小城镇甚至乡村办学的人口集聚效应,及其具有的人才吸纳、人才回哺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功能,使高职教育成为新时期高质量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力量。

办在宁安市桥头村的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坚持乡村办学不进城,坚持直接服务“三农”,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持续贡献力量。学院毕业生刘彩华回乡创建大型农业合作社,2012年合作社产粮3600吨,创效益1000多万元,成为全国五大种粮标兵。学院发展促进了当地乡村发展,形成了高职校区、人文社区和科技园区“三区融合”的良好格局,以此拉动温春镇整体搬迁至学校所在地桥头村,以吸纳农村人口为主形成8万人的规划规模;而依托学院发展的新镇,则将成为联结牡丹江市与宁安市之间同城化发展的关键节点,助推区域城乡一体化、城镇化的发展进程。

德阳市的罗江县引进民办高职学院,成为县城社区发展的重要基地。该县在新城建设过程中,把支持民办的四川工业管理职业学院建设作为重要抓手,将其放在县域经济社会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总体战略中加以谋划。县政府与学院签订政校合作协议,投入2450万元在学院内共建图书馆、体育馆、体育场等,既为师生所用又向市民开放;为优化学院周边环境投入1700万元修建了大学路、滨河公园,并开通了城市公交车;2012年县校共建四川省级“罗江高职教育园区”,县政府协调解决建设难题并给予税费优惠,如仅以拆迁成本四分之一的低价提供学院建设用地。三年来,学院在校生达到11000人,实现全县3.5万人次农民工培训。“县校一体,共建共享”,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隶属苏州市的太仓是一个东部发达地区县级城市,户籍47万人口中非农业人口20万,却聚集了过百家的技术密集型德资企业。究其原因,正是由于发达的高职教育已成为太仓市招商引资的一张名片而吸引了大量德资企业入驻。市政府坚持“瞄准产业设专业,建好专业促产业”的办学思路,根据区域产业结构及时调整专业结构设置,并根据众多德国企业在太仓的聚集和迅速发展需要大量本地优秀技工的实际情况,主动出击打造职业教育的“双元制”本土化新模式,在满足德企需求的同时也走出了一条依托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城镇化的道路。市政府充分发挥健雄职业技术学院等教育资源的优势,强化社会培训,拓展国际合作,为高质量城镇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力资源环境。

四、助力中小微企业发展

随着区域经济发展逐步均衡,一批民营小微企业异军突起,但其技术技能人才匮乏、技术创新力量薄弱、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也逐步显现。高职院校主动对接产业,调整专业结构,强化技术研发服务,培养紧缺人才解决企业难题,有效帮助化解了制约小微企业发展的人才和技术瓶颈。2012年,全国在300人以下规模企业就业的高职毕业生有近六成,在50人以下规模企业就业的高职毕业生约三成,成为促进区域产业向中高端发展,推动中小微企业产业集聚发展的一支生力军。

广东的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探索“一镇一品一专业”的“政校企行”合作育人模式,成为“地方产业升级发展的给水泵”。学院围绕全市15个省级产业镇、27个国家级产业基地,把发展之根深植于镇区、企业的沃土,在专业镇区建立“南区电梯学院”“古镇灯饰学院”“沙溪服装学院”“小榄工商学院”等产业学院,紧贴地方产业需要优化专业、培养人才。学院96%以上毕业生在本地中小微企业就业,被企业称为“能干活、留得住、善创新”,为中山市改革开放初期依靠加工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型提供了人力资源支持。

甘肃的武威职业技术学院优化专业结构、服务地方经济取得成效。学院围绕地方新兴产业,新增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太阳能光热技术及应用、设施农业技术、绿色食品生产与检测等15个新专业,优化专业结构,为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毕业生就业做到“双九十”,即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0%,本地生源毕业生留本地就业的比例超过90%,服务企业发展,助力武威市“城乡融合”“工业强市”和“生态立市”战略,形成与区域发展相生相伴的良好态势。

浙江的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立足当地经济主战场,主动服务中小微企业,与民营经济互动,与行业企业共赢。学院与当地35个行业协会、307家民营企业开展全方位合作,设有省轻工机械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市服装行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市材料成型工艺与模具技术重点实验室等省、市和院级研发服务机构38个,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要和转型升级,为中小微企业服务,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学院还与永嘉县政府、瑞安市政府共建永嘉学院、瑞安学院,助力县域经济转型,服务县域经济发展。

选择样式

选择布局
选择颜色
选择背景
选择背景